“华人在马国政治中将扮演更关键的角色。一向掌握经济实力的华人,以往受到巫统执政的打压,接受不平等的新经济政策。此次选举八成华人选票投给在野的民联,可见华人社会求变的渴望,难怪纳吉总理形容这是一场“华人海啸”的选举。”

第十三届马来西亚国会大选已于5月5日投票,此次选举是历年来马国大选厮杀最激烈的一次,也是国民阵线(编注:简称国阵,由巫统等14个政党组成的政党联盟)从1957年脱离英国独立建国以来执政遇到的最大威胁。

但“五月五,换政府”的预期并没有实现,国阵依旧赢得了选举。与此同时,民联(编注:系马来西亚反对党联盟,由民主行动党、人民公正党和回教党组成)对国阵舞弊、做票、贿选、撒钱、变相补助买票等挞伐控诉不绝于耳。

创新高的八成投票率,说明马国选民对政治选举的热衷,首次感觉到自己的选票足以影响到政党轮替与否。巫统(马来民族统一机构,UMNO)领导的国阵不再必然执政,这让马国政治逐渐浮现出“两党”政治的选举格局。就长期而言,这是马国政治发展走向民主化的胜利。

可以确定的一点,华人在马国政治中将扮演更关键的角色。一向掌握经济实力的华人,以往受到巫统执政的打压,接受不平等的新经济政策。其实华人的政治诉求很简单,反对国阵偏袒马来人优先的歧视政策,不能再容忍差别待遇的政治打压。此次选举八成华人选票投给在野的民联,可见华人社会求变的渴望,难怪纳吉总理形容这是一场“华人海啸”的选举。

之所以有华人海啸这个政治影响效应,主要是因为马来族群的分裂,凸显了族群政治在马国选举上的重要性。以往马来族群都是支持巫统领导的国阵,但因为安华领军的民联,让马国政治逐渐凸显出马来政党对抗马来政党的趋势,取代以往马来人对抗华人的政治图像。特别是在马来人占67.4%和华人占24.6%的人口结构上,马来族群一分为二的政治版图,很自然地让华人成为政治的关键多数,未来华人对政党的政治倾向,肯定会影响马国政治的选举与政党执政。

国阵虽然“险胜”这次选举,但其不仅没有赢回先前信誓旦旦要夺回三分之二多数席次的目标,甚至还比2008年的140席失掉了7席,只赢得133席,相对地民联却从79席增加到89席。因正当合法性与代表性大为减弱,未来国阵执政之路肯定颠簸、不好走,加上朝野势均力敌的权力恶斗,将使政策推行不易、政府功能停摆,政策推动也将空转。

就马国的选举制度来看,也出现一个不合理现象,就是民联赢得50.59%的选票却只赢得40%的国会议席,而只赢得48.57%选票的国阵却赢得了近60%的国会议席,这产生了席位与选票支持率之间的落差,将会造成政治不稳定。国阵以乡村包围城市策略出发,分配给乡村地区的国会席位较多,而乡村正是国阵的票仓。但马国有将近75%的民众住在都市地区,而华人居住都市的比例也高达八成。因此,对于选举制度的设计调整,将成为在野党日后攻防的重点。

传统上,国阵的主要支持者来自于巫统300多万党员、东马的沙巴和沙捞越原住民、公务人员和马来族群,但马来族群的票源逐渐被安华领导的民联所瓜分。

相对地,可以发现支持反对阵营民联的选票族群,除了华人之外,主要来自于两个重要族群:一是城市地区中产阶级的转向,由于教育程度高、所得收入也高,对于政治自由化与政治清廉相当重视,面对国阵长期的贪污腐败,自然失去信心。二是作为“首投族”的新世代。此次选举首次登记投票的新选民,多达260万人,约占所有选民的五分之一,通常年轻选民求变求新,不喜欢故步自封的政治环境,对攀升的失业率更是不满。

中产阶级和新世代对于政治问责的标准会比较高,不但追求自由、公平、正义和高质量生活,也特别重视个人主义、多元文化和现代开放价值,而这一些偏好都跟民联政见强调“改变”很契合,若国阵施政不重视现况改变的话,反对国阵的中产阶级和新世代选民会增多,足以影响下一次大选。

(本文选自财经网。作者宋镇照,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暨政经所特聘教授。)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