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以为 

今天下午与几位广州本地朋友一起,受邀会见了来访的美国副助理国务卿梅健华(Kin Moy)。从拼写看,梅先生当是客家老乡,不过没跟他扯老乡关系。基本上是无主题聊天,我猜测是为梅先生的官方会晤做功课,甚至他此行就有搭老乡关系的任务,为了近来的糗事。梅先生很疲惫的样子,还没倒过时差来,尽是我们几个广州人在说。为了显示中国言论环境之宽松,我们百无禁忌,各抒己见,不乏异议,最后由移民潮,说到共同的感受:中国最缺安全感。

这里的最,不是跟外国比,比起战乱国家,中国还是强很多,而是跟其他事物相比。社会主义经济的特色是短缺,曾经缺过的的很多东西现在不缺了,比如副食、服装、家电,但是曾经不缺的很多东西,现在缺了,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有机食品。如果要找一种贯穿前30年和后30年始终的短缺,最显著的莫过于安全感。

安全感的短缺,不分年龄性别种族和官衔,或许权贵阶层比普通人更加短缺安全感。愈到高层危机感越强,所以才纷纷派遣妻子儿女移民国外打前站,美国是中国移民潮最大受益国,奥巴马政府没有动力改变现状。

由于安全感的缺乏,所以投巨资维稳。基层以维稳的名义干了很多坏事,但是上层的维稳动机,我是持同情态度的,他们太缺安全感了。

我认为现在出于亚稳定状态,维持着脆弱的平衡,经不起一丝惊吓。我很担心他们由于极度缺乏安全感,未来或许会出现某种神经质的举动(例如薄氏),以至于政权瞬间易手。虽然我不在乎谁执政,只希望社会稳定和进步即可,虽然我对未来剧变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充满信心,但鼎革毕竟不是非要不可,能免则免。可惜他们不是美女,我没有办法用我的爱去赐予他们安全感。

中国最缺安全感也不是什么新闻,1980年代彭真主持人大,积极创建苏联和毛时代都没有的法律体系,那就是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社会。当时有本杂志名称叫作《民主与法制》,可见其“过分”。可惜距离建成宪政还差一大截,就被缺乏政治眼光的政客终结。胡温提出“和谐社会”的口号,也是基于安全感的考虑,但是已经不敢提“建设法制社会”,更不要说宪政。

宪政首先不是保护屁民的,宪政首先保护的是国家领导人,国家主席率先安全起来,人民才有可能获得安全的制度环境。虽然我同情“儒家宪政”的提法,但是宪政最好不加定语,给他们一道台阶下。现在中国最大的威胁,来自那些反宪政的力量。他们把领袖放在火上烤,在火堆里捡栗子。他们最怕领袖安全之后,静下心来翻他们的旧帐,所以不断搞事,最近银行股大跌,是裹挟领导层的表现之一。

梅先生对中国政府的信心,似乎比我们几位都大,他举例说奥巴马政府的支持率也才40%多,马英九才20%多,他们都不担心政变。梅先生虽然是华裔,但是可能没有办法理解非宪政国家领导人的忧与愁。不高估美国政客的政治嗅觉,不高估美国政客民主热情的温度。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