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当《中国合伙人》的创业梦想还在激励着人们,并看好教育投资行业的时候,现实开始泼冷水。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小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很多家长不惜一掷千金,让孩子参加一些课外的教育培训班。但因教育机构良莠不齐,最近几年多次发生机构负责人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的情况。仅仅在今年的五月份、六月份两个月,南京市就有数家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倒闭。

近年来,许多投资者把眼光投向了教育行业,而教育行业也乐见品牌扩张。据预测,2012年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将达到9600亿元,每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12%。但教育求稳、资本求快,就连某些庞大的教育机构,也难免悔恨“上市之痛”——上市后为了投资人的短期利益,不得不走上以品牌支撑扩张,但囿于生源无法保证年年快速增长,陷入了越亏损越扩张,越扩张越亏损的怪圈。某知名业内人士也表示“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因对教育本身的误解而构成自身发展的挑战,如认为教育培训就是做生意、发展就是做大、上市就是成功”。正因为这种“误解”,使得不少投资者蠢蠢欲动,把教育当成冒险园地。而当资金的流动出现问题,必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学校、影响师资进而影响生源。

笔者曾总结,办教育要同时遵循三大“行规”:教育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这是由教育行业在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地位所决定的。遵循社会规律,也即要考虑对社会有没有贡献,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能否得到大众的认同和接纳。遵循教育也即行业规律,每个行业都有它的行规、属性和专业性,这是技术层面。遵循经济规律,也即企业管理规律,比如投资融资、现金流、投入产出,从国家到民族、到企业或个人都必须遵守。如果罔顾了这三个规律的重要性,就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比如我国多个著名学府,多年来致力于在全国各地办高收费学校称为这所学校的分校。但除了用冠名权换取股权利益之外,师资和教育思想、管理体系、培训、学校文化、定位,都是分校自己操作,除了名称和少量教学资源,基本上是两所毫无关联的学校,品牌输出后的质量没有任何实质内容来保证。这样的品牌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只剩下一个标签,而标签本身是不具备价值的,仅靠“贴标签”的品牌扩张行为也不具任何意义。而且这种做法,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但教育资本短缺之殇是长期存在的,只要无视三大规律,不管公办民办都难以维持。因此,并不需要过于强调“民营”标签,那可能为行政权力的不专业介入提供口实。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资金会遇到断裂?为什么民营机构很难长期支撑?合理合法地严加监管之外,适当适量的政策与资金扶持,是否更为重要呢?

(文章发表于2013.6.22《广州日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