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债危机与欧债危机,似乎一直是国际舆论的焦点,特别是国内舆论的焦点。而我们常常以安全度过2008年次贷危机而自诩风景这边独好。但事实情况是这样吗?恐怕不尽然,中国式的经济危机爆发的隐患正在逐渐显现。

  我们都知道,驱动中国经济前进动力的“三驾马车”是出口、消费、投资。我在去年于共识网撰文,专门阐述了当前我对这“三驾马车”的认识。第一先说出口,中国的出口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口红利,就是劳动力成本低廉。二是自然环境资源低廉。三是出口产品价格低廉。这最终得以使我们在国际低端产品市场上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但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三个优势,似乎尽显式微。首先谈劳动力,我们现在劳动力主要年龄层将逐渐以80后、90后为主,而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80后或90后的权利意识,相比老一辈人有了极大的提升,这其中主要体现于对用工待遇的看重。这其中就包括,薪资,工作环境,以及休息时间。那么如果要满足这样的要求必然就会大幅的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用工成本。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有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到2016年人口红利将终结,而我认为现在人口红利就已经终结了。再说自然资源。我们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一向是力不从心的,这其中有很多利益因素。中国多年来自然资源的无序开采与廉价出售,一方面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就是给制造业的原料低成本提供了支撑。而如今自然环境的不断枯竭,以及国家进一步大力保护自然环境的大趋势下,制造业企业必然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享受低廉的产品原料,这就势必再再一次的增加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当然这里面还有高昂的物流成本与税负成本,总而言之这最后出口产品还可能继续维持低价格竞争吗?这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还有一些外部情况值得注意,首先是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反倾销措施的不断加大,而外部的经济环境情况也不容乐观,欧美市场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再者就是很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产能在向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等生产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国家转移,或者高端一些的制造业产能直接就回归美国了。这其中那些之所以选择东南亚国家的外企,一方面是当地制造业成本低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假如这些国家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由于地理上接近中国的珠三角地区,中国的制造业还有一些可以弥补该问题的可利用之处。但不论怎么说,上述的几个事实,对于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可谓一个又一个沉重的打击,不夸张的说,这几种因素,即使只出现一个,就能把企业拖入泥潭,更何况这些因素是接踵而至都一一出现,那么这必然把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推向垂死的边缘。

  我这里面想举这样几个例子,温州、义乌、东莞是中国制造业最为密集集中的地方。这些地方有两种情况共存,一种是要么成片的企业关门倒闭,要么急需用工的企业,又招不来工,出现用工荒。这种情况简单来说就是,撑不下去的直接倒闭、关门破产。还可以做的,却又招不来人,开不了工。同时大一些的制造业企业,典型比如富士康,富士康中国大陆地区的工厂,就在今年就突然宣布暂停招工了,他的解释非常冠冕堂皇,说是什么春节因素云云。然后制造业回流的的代表就是,苹果公司宣布新IMAC电脑一体机的生产车间撤回美国。有分析说是中国制造的样品不达标,也有说,虽然美国的工人成本高,但是美国有更廉价的能源成本和物流成本。这些分析我觉得都有道理。当然外资撤离还有更多的例子了,麦德龙此前已经正式宣布结束万得城在中国的业务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曾经设下“百店计划”的万得城在今年的3月11日起正式关闭中国市场门店,全面撤出中国。相比此前折戟中国的百思买,这家经营电子的连锁卖场在中国生存的时间更短,不到三年。最有力的证据就是FDI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负增长。

  但我的一些认识,网上有很多网友不以为然,他们就反对我,说中国处在产业结构转型期,我们国家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你要看到我们中央政府的宏观视角和高瞻远瞩。我就跟他辩论: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体现于政府逐渐地解除管制,和从市场退出。如果继续高瞻远瞩和宏观视角,那国家计委干嘛撤销?国家经委干嘛撤销?还有最近国家干嘛要撤铁道部啊?政府从哪退出,哪就繁荣了,农村联产承包是政府发明的吗?那是农民冒着政治风险做出来的,所以政府解除管制从农村退出,农村就繁荣了。还有深圳,深圳为什么称为特区,它特在哪儿?它就还是特在政府解除管制,允许一切所有制企业的存在,不再让那些政治主义干扰经济,最后深圳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所以政府从城市退出城市又繁荣了。因此实践证明,当初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就是国退民进的成功,市场永远比你政府更聪明。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和资源配置能力是绝对比政府强的。再说新兴产业,我说无锡的新兴产业园,我也去参观过,特别是当地人把无锡尚德引以为豪,虽然跟他本人没一毛钱关系,但是谈起无锡尚德,那兴奋劲而跟自己家的企业一样。结果现在呢?倒闭了吧!而且何止无锡尚德一家光伏企业倒闭啊,当年光伏企业在全国各地可谓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啊。各个地方一哄而上,抢班赶点,纷纷上马光伏企业。没出两年产能过剩!而且被誉为绿色能源的光伏企业的原材料–多晶硅,其生产项目也是纷纷大干快上,这里面主要也是因为多晶硅曾经每公斤都能有几百美元的暴利,我曾经都买过一支多晶硅企业的股票不出一个月都挣了十万,结果我是见钱眼开,没多久清仓跑了,我要坚持拿到2007年10月份,也就是十七大召开的时候,这一只股票我都能挣一百多万,绝对的财产性收入。言归正传,多晶硅纷纷的项目上马也是导致产能过剩,但还不仅是这个问题,制造多晶硅本身,居然就是臭名昭著的“两高一资”项目,就是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一个在全世界的朝阳行业,在中国没出两年给折腾成了地方政府避之不及的事情。再说我那股票,若是拿到现在,你还挣多少多少万?一夜回到解放前,本都得亏。这是被誉为第一新兴产业的境况。我再说个被誉为第二新兴产业的境况。这个所谓第二新兴产业,就是风电。风电当年一经问世,那又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特别是在西部地区,沿海地区,那绝对的万千宠爱。有一家上市公司华锐风电,曾经每股股价高达一百多元,市值六百多亿,光环无数的企业,现在也是濒临退市。风电在问世的时候,各种与之相关的产业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连可观风向,测量风力资源的气象部门,都没少沾光。同样的局面又出现了,一哄而上,谁那会儿敢提反对意见,不是被嘲讽,就是被排挤。最后呢,风电就不仅仅是产能过剩的问题了,还有严重的技术问题。所谓的风电企业,根本就是皮包公司,几乎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都是去欧洲买的图纸,回来黄土高坡建。黄土高坡大家都知道,那不仅有风,它还有沙。欧洲,地中海那风是清新的,我们那黄土高坡的风是浑厚的。那大风车它到底发多少电,我不知道。电线具体架过去没,我也没打听,反正我看了央视财经记者的调查,知道那里一阵漫天黄沙后,风机齿轮卡了,还不知道发电照亮俩灯泡没有呢,高昂的维修费就来了。所以最后风电企业肯定比光伏企业死的更惨。至于其他的那些什么生物医药、物联网、云计算。所谓这些新兴产业都不要迷恋,那都是传说。

  刚才说完了出口,下面我们开始谈消费。我们喊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喊了十几年了,各种花样百出的刺激政策推陈出新,诸如什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反正什么能下乡的都下乡了。结果是这么多的措施,消费占GDP的比重还是逐年下降。其实这个问题各领域也都给出了很多解释,最气人的是央视的五毛评论员说是中国人有钱存着不花。但是这里面我认为比较有说服力的是便是收入分配不合理造成的,这里面主要就是垄断和腐败两大原因。垄断大家都清楚,那些国有企业的收入状况,我们这种被视为铁饭碗的都没法比的,更何况普通的工人农民呢。再一个就是腐败,这个我们更了解,表叔、表哥,房姐、房妹。而普通老百姓,就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除了糊口和日常的生活开销,咱们算算每年自己能存下多少钱。其他的额外支出还可能再有吗?这怎么促进消费?再说我们这其中肯定还有有房贷的,另外还有那些既有房贷,还有车贷的呢?我有一个朋友是咱们区的副科级干部,按咱们现在的工资加上车补,文明奖等差不多每月五千多块,另外还有油补,这在郑州我认为应是中上等能算的收入了,他也这么认为,但问题就是他既有房贷,还有车贷,房子也不大七八十平米,车子也不是什么高档车,十多万的车,节衣缩食每月五千多一分不剩。那我就说他你不能先不买车,或者先不买房,但他是外地人,他说我体会不到他的境况,有车了回老家还是方便,另外房子这是结婚的硬条件,今年三十了还是单身,确实是没办法。但有人会说,那没房没车的还是多数,我说是,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我是想说我这个朋友其实就是中国中产阶级的一个缩影。中产阶级意味着什么?中产阶级首先就是一个国家消费的中坚力量,很多现象表明中国的中产阶级不仅不是消费的中坚力量,甚至还拖消费增长的后腿。

  今年的国务院6号文是《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我大致上浏览了一遍,这个意见肯定与社会的预期有差距,这我认为也是源于难产了近十年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难以推出有关。正如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同志在今年两会分团讨论上提到的,改革就是拿刀割自己身上的肉。那么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必然就是大刀阔斧地破除既得利益格局的改革,这种改革必然招来极大的阻力,甚至可能是拼死抵抗的阻力。我也相信中央肯定有极大的决心去推动这个改革,但是改革的难度很可能是超预期的。但是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深层次问题不得到解决,刺激消费根本无从谈起,而收入倍增的落实,可能要以物价倍倍增作为前提。

  接下来我接着说投资。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投资,刚才说的消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那么什么逐年上升呢?就是投资,投资现在已经占到GDP的40%左右。该怎样看待这个数据呢?我们通常称这2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那么日本当年在出现经济危机前,投资占GDP的比重也就是30%多,也就是这个比例经济界就称为严重失调了,那么我们现在呢?那是肯定不能再说失调了,应该称之为畸形了。

  当然在出口和消费两个引擎都即将熄火的形势下,继续维持GDP的增长的确只能依靠投资了。而投资也主要是以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投资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央政府也是在通过不断地调控力图再改变投资比重过高这一局面,但是房地产的调控是房价越调控越高。而大力整顿地方债务平台,地方债务却是越摊越大,但对于地方债务也的确不敢猛然收紧,因为一旦收缩过猛,GDP增速就会直线下滑。可当前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据官方数据显示已经高达15万亿了,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中,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已开始放缓,同时支出却仍然在继续增加。

  地方政府的大头支出主要就是两方面,一个是负担不断上马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一个就是要养活不断膨胀的人员和不断臃肿的机构,因此地方政府只能依靠不断地扩大债务来维持运转,这无异于寅吃牟粮。当然这里面还在于地方政府的收入,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问题。经济学家许小年在达沃斯论坛上接受专访时就指出,地方政府对于卖地收入的依赖,已经到了像依赖毒品的地步了。如果把土地财政拿掉,很多地方政府立即就过不下去了。财政状况已经非常紧张了,现在财政的情况是,中央政府还有一些余力,地方政府则是非常非常紧张。地处首都经济圈的河北省滦平县,为了给招商来的企业“三通一平”可谓是债台高筑,要么是争取城投债配额,配额争不来,就向银行借,银行借不来,就向机关干部职工借。当地官员在接受调查记者采访的时候,对于那些招商来的企业,也很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就说,有很多诸如,滑雪场、度假村、旅游地产等项目,都只有个意向协议,有很多企业就是来这吃吃喝喝玩玩,转一圈就走了。地处首都经济圈的县都是这种情况,全国还能有多少地方政府比他那里更具备区位优势呢?

  再说房地产投资。前两天在网上看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60分的一期专门报道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节目。节目的第一个场景就是选在郑州的郑东新区。节目主持人与来自香港的金融分析师,在早高峰时段漫步在郑东新区的CBD商务内环,只能零星看到几辆车驰过。接着他们又到了郑东新区的一个城市综合体。那是一个已经建成很久的商场,但却就像是一个废弃的地方,没有照明,没有电梯,没有一家门店营业。节目接着又相继报道了鄂尔多斯鬼城,上海人迹罕至的英伦小镇。无数外观华丽,却无人使用的建筑,最终沦为了婚庆业婚纱拍照的地方。同时节目组也采访了一个天津的在建项目,据当地官员向他们介绍,那里将成为中国的曼哈顿。但是正在施工的工人则表示他们已经几个月没活干了,据说是项目资金出现了问题,有些工友已经回老家了。万科集团的董事局主席王石也接受了节目的采访,作为房地产商人,他也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非常严重了,甚至达到了失控的地步。当然这个节目可能只是一面之词,但是我们可以从很多渠道上获取资讯,想必几乎没有人不认为中国房地产业是有严重问题的。美国的投资大师查诺斯最近也指出中国人将会因房子丧失一生的积蓄,他说中国房地产泡沫已经越来越大了。投资者应该不要再碰房地产行业,以及包括一切与之有关联的行业,包括钢铁、铁矿石等。还记得98由冯小刚指导的电影《大腕》结尾部分俩神经病的谈话吗?其中一个说到,北京将来的房价4000美金起,你还别嫌贵还不打折。现在北京房价何止4000美金啊,现在的房价比那俩神经病都疯狂。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