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七讲结尾部分的几百字,这一讲很长,已有七万字。这几百字,我先是贴在思享家网站我的博客里,几天,朋友们的反映让我放心了一些,于是贴在这里: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的第七讲即将结束

热度 15已有 160 次阅读 2013-2-18 02:47 |关键词:经济学 政治

我这本讲义共八讲,现在写到第七讲后半部分。或可贴出下面这些文字(取自第七讲三分之二或五分之四的地方),请朋友们批评:

……这场“世纪末”精神运动,与以前多次“世纪末”精神运动类似,主题仍是“拯救人类”。不过,比较各家宗教教义,我认为,一个很自然的结论就是以“灵知”(theo+sophia,或者“神+努斯”)为世界宗教融合的主题,因为人类精神生活的大趋势是“理性”与“信仰”的结合。

     请回忆图7.12,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西方传统,重视“sophia”而轻视“techne”,episteme是对永恒秩序的认识,phronesis是将sophia运用于瞬息万变的事物(praxis)时产生的techne ——理论机巧。图7.14,在哈贝马斯的革命性或批判性阐释之后,phronesis成为“实践”智慧——实践,特指社会的而不是人对自然的关系。但是批判性的知识或批判社会理论,与“神+努斯”对人类的拯救,源于人类的同一种兴趣——emancipation,一种被称为“解放”的兴趣。这一语词的原意是要在人间建立天国秩序,不是乌托邦,不是传统,而是解放或通过批判来重构政治秩序。

   梁漱溟的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是否为同一问题的两面呢?人生问题,在西方表现为“诺斯替”拯救——灵魂问题,在中国表现为“求仁”——伦理问题,19世纪末叶的精神运动和20世纪末叶的精神运动,使我们这些生活在21世纪的人有机会感受中西文化交汇和世界思想融合的各种可能趋势。其中有个人主义的,也有社群主义的。凡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我们说,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政治”——兴趣的冲突与协调(奈特1942),以及“对话”过程。在这些新的趋势中,我能够预见的,还有第三种可能趋势,它在我想象中相当于“用脚投票”的社会过程,请回忆“俱乐部”理论及许多俱乐部的社会的“一般均衡”。这一趋势之所以在我看来最可能实现,是因为,人类在物质生活维度已进入足够丰裕的时代,与此同时,人类感受到的不幸福,普遍地源于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两大维度。因此,人类将以最大的努力来求解自己的精神问题与社会问题。由于物质生活的普遍丰裕,以个人主义思路求解精神问题,更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为,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向,我说过,就是“自足”——自我与宇宙感通一体。社会问题的核心,也是我们这学期新政治经济学的主题,就是“正义”。俱乐部理论提供了一种政治图景,即“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但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诚如布坎南指出的,需要有一群“理想的人”(ideal men)。至今,理想的人及其群体,并未出现。不过,这是因为实践智慧在西方传统里的漫长缺失,以及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面临瓦解的中国传统里积累着的实践智慧尚未汇入西方传统。也许因此,我才会相信未来最可能实现的,是个人主义的精神问题与社会问题求解路线。或许,我们还需要两次或三次世纪末精神运动,也就是大约三百年的时间。

     在上述的可能趋势成为趋势之前,我认为,中国问题仍不能与人生问题合并求解。因为在未来的百年或两百年里,中国问题仍将主要是政治的,而非精神的。虽然,应对政治问题,我们和西方人一样,迫切需要的是实践智慧——它主要源于精神生活维度。    

下一篇: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