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毁了中国电视和出版?

 

   
中国人穷得只剩互联网了。

   
为什么中国人看电视、看报纸、看书越来越少?目前基本上只有老头老太太在看电视了,只有学生在看课本了。仅仅是因为网络、智能手机把年轻人吸引走了吗?那为什么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报纸、电视照样有人看?

    中国电视和报纸没人看,有两个原因。一是网络吸引了大部分年轻人,二是:中国电视和报纸实在太难看了。

    以电视为例。可以耐着性子打开一次电视机,看看上面都有一些什么吧——死板的新闻在那里粉饰太平,弱智的电视购物广告在那里嚎叫着“八星八钻”。更多的是电视剧:宣扬阴谋的宫廷剧,宣扬中国人杀中国人的内战剧,雷人的抗日剧,鸦片般的武侠剧……

    是因为中国电视人蠢吗?当然不是。中国人其实还是很聪明的,总不能是中国人里面愚蠢的那部分都去搞电视了吧?

   
是中国的政府机构不管事吗?也不是。中国政府机构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什么事情都要管。看看广电总局吧,辛苦极了,一会“限娱乐”,一会“限广告”,最近又宣布要整治雷人的抗日剧了,《广电总局整治抗战雷剧过度娱乐化创作将停播》。

   
问题恰恰出在广电总局这里。

   
微博:广电总局禁播叫停谍战片,某编剧大发牢骚:“我们开始比较写实,参考真实历史背景,总局说我们美化国民党,变相贬低伟光正。后来我们写国民党贪污腐败玩女人,结果他们又说影射当今社会!这他妈叫什么事啊?

   
微博:广电总局假装不知道根子在哪儿。根子就在你们那儿。现在的编剧与导演,除了整这些雷人的还能整啥?我们搞历史的也是重灾区。古代史还差不多,但凡搞近现代史的,都往社会史那个方向比如饮食啦服饰啦拐了。其它方向政审难呗!还能搞什么?没嘛子可搞嘛!

    电影也一样悲惨。如冯小刚所说:你他妈绞尽脑汁想出一句好的台词、一个好的创意,可是到了评审那关过不了,那种感受就像是被掐死了孩子。中国电影搞得红红火火,原因就是—这帮傻子太爱电影了!(网友:你他妈绞尽脑汁写了一条帖子,刚转了几下就被删了。那种心情就想掐死删帖子那货他爹!微博也搞得很红火,这帮傻子太爱微博了。

   
对于广电总局,很多年前我就有个定义:凡是人民群众喜欢的,一定是广电总局反对的。禁止黄金时间播放外国电视剧,禁播外国动画片,禁止转播国外电视台的新闻……对国内的禁播,那就更是多得不用举例了。把一帮编剧逼得没办法,只好去胡编乱造宫廷戏、二奶戏,去丑化中华民国士兵,丑化日本兵。这是电视人的理性选择,安全第一。

   
而广电总局还在那里做出一副负责任的样子,声称要整治。

   
这都什么时代了,还想把电视当作洗脑工具,还想单方面灌输忠君爱国。痴心妄想。广电总局,你什么智商呀?

    广电总局毁了中国电视几十年,把观众都赶到互联网上去了,这可谓无心插柳柳成阴。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广电总局的一半。互联网应该给广电总局树碑立传。

    同样道理,中国报纸没人看,要感谢新闻出版署。感谢其不遗余力地封杀中国报纸、杂志的活力,给互联网腾出了巨大的空间。现在,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署合并为一个机构了。这是一个无法达到“负负得正”的合并,而是一如既往地与民为敌。

   
看到某些知识分子写文章批评中国人不爱读书,我总是很生气:你们这些酸秀才,你去书店转一转,除了那些世界名著,还有几本书值得看?99%的书都是垃圾,看得越多,人越蠢,不如不看。

    总有人让我推荐几本书看,我的回答一律是:不如去看思想家的博客文章。

    媒体的职能,一是娱乐,二是监督政府,中国的媒体做到了吗?书籍的职能,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中国的书籍,做到了吗?

   
可怜了那些媒体人和广告投放者。他们应该站起来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喉一声:放屁瞅别人,其实就是你放的!为了挽救中国媒体,尽早取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没有了纺织部、机械部、化工部、冶金部,中国的纺织产业、机械产业、化工产业、冶金产业就迅速发展起来了,同样,没有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就能得到迅猛发展。

  
这些年,中国政府有钱了,也想到美国去展示一下文化产业。我们知道,犹太人控制着美国的媒体,所以在中东问题上,美国媒体总是带着美国人民支持以色列。中国政府想学这个,也想把媒体渗入到美国。可是,人家犹太人是个体进入美国媒体,并非以色列政府投资。更重要的区别,是中国、以色列两国的国体、政府声誉差距太大,体制差距更大。如果不改变体制,中国的媒体永远不可能赢得世界尊重,更别妄想去影响人家的思想了。

   先改体制,然后再说输出文化、输出价值观。否则,中国人真要穷得只剩互联网了。

 

链接: 《新闻联播》之大清国版本  

      
《中国电视的弱智周期》   

        
《中文正在死亡,记者参与谋杀》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