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直至今日,很多人都吹噓、喜歡甚至立志跟隨的芬蘭教育,泰國簡單移植芬蘭的教育制度,就出現了南方(農業為主要產業,比較貧窮)和北方之間的矛盾加劇,貧窮子女在芬蘭式的自由教育體系中,卻出現了”不知老師所教為何”,而使他們被迫要找昂貴的補習老師。而這樣的安排卻反而增加了泰國家庭對於教育的經費負擔,而制造另一種教育階層化,違反了芬蘭的教育制度中的所謂”教育尊重不同取各而建立平等性”的目標,相反,城市中產卻要以自己的稅收支持成效受質疑的”美好教育”,甚至資源要較大的投放於南方比較貧窮,以農業為產業的鄉村社會體系,引起的城鄉資源差距,引起一起一起的政治動盪。(1)

泰國及芬蘭的歷史背景

芬蘭:

在1930年代蘇聯入侵芬蘭,此敵對的態度增加了他們對社會民主主義的依賴,再者芬蘭領土被蘇聯侵占(因央大林希望可以重新擴張沙皇時期的領土),芬蘭向英美要求介入不果,也恐怕蘇聯會更進一步,在此時,納粹德國安排了一次交易 : 1940年秋天,納粹德國提出 : 若芬蘭可地理方便,與德軍佔領挪威,以及芬蘭向德軍賣買大量的鐵鋼才,就賣給芬蘭一些武器,而且可以一起拿回蘇聯侵占的部分。而德軍承諾在芬蘭輪入重工業技術。因此為芬蘭的工業打上基礎。
在納粹德國戰敗後,必須支付一大筆賠償金,然而,經濟也未如其他國家一樣因戰火的毀壞,工業及鐵鋼材加工受影響。
芬蘭拒絕了馬歇爾計畫的援助,然而國務院在不正式的情況下,對社會民主黨提供支援及人材訓練,作為對待蘇聯的冷戰橋頭堡。而歐洲需要極大量的材料,以作興建工業及基建之用。因此芬蘭在60年代已經是一個相對富裕的社會民主主義的國家。
在1950年,半數的芬蘭勞工受雇於農業中,且三分之一的勞工居於城鎮。新興的工業與服務業吸引人們湧入城鎮,而事實上更多的人移民到更加工業化的瑞典。因此芬蘭的人口下降,在70年代初,工業程度為了要追上其他的北歐國家,而國家的經濟又可以在支撐人口的情況,加上因為移民,社會民主黨面對的執政危機下,決定採取更蛋烈的社福主義政策。
芬蘭在60-70年代的城市化,人口減緩及既有的工業基礎,加上在冷戰的角色及美國的資助,形成了芬蘭高度的工業化,甚至是在石油危機中,其他歐洲美國國家都要面對石油減少的恐慌,他們仍然可以在此時候,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平衝的發展電子產業。電訊在八十年代後期興起得最快。芬蘭現時的農業僅維持在自給自足的水平。農業占經濟的2.9%。

泰國 :

到泰國了,泰國在1954年政府建立了促進工業委員會。同年頒布了促進工業發展條例,鼓勵國內外資本在泰國投資發展生產。 60年代開始,政府領導工業化運動。 1961年起開始執行第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計劃。問題是,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培訓及增長不協調,加上數次政變 :
1957年9月,沙立·他那叻政變,
1973年10月14日,曼谷等地20萬知識分子、學生和工人因為失業及工業吸納不到移民人口示威,軍人發動政變。
1976年軍人團發動政變。
1977年10月20日,江薩·差瑪南的“革命黨”政變。
1980年2月反對黨利用石油危機之下的的3月軍事政變。

因為政變及工業化的不協調,1970年代期間工業所佔的國民生產總值下降。農業在1962至1983年間每年平均增長4.1%,在1980年更僱用超過70%的勞動人口。甚至泰國政府因應75%的農業人口,加強農業基礎投入,因為農業雖然是國家最基礎的產業,然而產業技術卻比越南更低,機器及大量批產型的農業,致使是現在,也比較落後,而且農業的生產經常被加工企業剝削得非常嚴重。同時,泰國政府進一步調整工業結構,大力引進技術密集型和附加值高的中輕型工業,尋求適合泰國的工業發展模式,然而吸收不了人口進入城市,反而政府更多的利用旅遊業及金融業,增加經濟成長速度。

致使泰國政府為了發展工業,不斷引入外資發展工業,然而工業也是不平衡的,今天製造業只佔泰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30%,而多數職位是低學歷的高勞動密集的工人,在90年代末,在450萬個職位中,僅能養活3%的勞動力,就是說,事實上大多是工資低微的職位是吸引不到人到城市工作,加上誇國企業的剝削,在政府不提供職業保障、職業安全保障法律及醫療保障的情況下,更多的人寧願成為所謂專業農民。
泰國最富有的20%人口,所得佔全國的55%,最貧窮的20%人口,所得僅佔4%。

芬蘭為何可以推行社會福利主義下的優質教育,泰國不能?
芬蘭在一黨長期執政,工業根基上,地緣政治上(二次大戰及冷戰的作用),是比較穩定的,制度上,二耆的政治格局也是不同的,社會民主主義很早就在芬蘭落地生根,而且重視教育的政策早在60年代已經提出。因此他們的起步點比較前。而泰國政府多年以來處於軍權為主的政治基礎下,政黨政治在多年來也不成熟,社會福利的功能卻轉移到教育程度比較低的農業社會。

泰國政府在21世紀初的教育改革,是隨著西方的教育改革潮而興起的,然而,因為基礎上,農業的教育程度比較低,輔助工具如具質素的輔助老師,教學工具基本上和城市的配套有極大的差異。政府的平等「非考試取向的(然而大學招生試的標準更高)」教育改革被農業社區,認為是使本身處於物質/素質落後的人,為把城鄉的差距更大化,農民更難上流到,這是其中一項使泰國政府於2010年變天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芬蘭的教師是需要極高學歷的,此處不談,然而學生比例及老師比例與芬蘭的教師學生比例是大異其趣了。二,芬蘭最重視的不單是指「一個都不能少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專人專教”」教育,而是一整個配套措施,泰國政府也沒有,如政府更多,便宜的配套教材,民主素養,減少小朋友下田為家長工作的時間,輔助教師,少年議會諸類。

反之泰國的問題是,不採用考試為本的方式,他們需要的工具更多,如小組報告或是論文書寫,往往是需要更多資訊性的,社區性的(圖書館及更多的人可供訪問的人力資源),他們在農民社會福利互肋體,不同於城市的配套,出現落差是正常的。

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學的把關問題,大學把關當然是要用考試,問題就出現在這裡 : 城市的學習配套資源(更不計城市家庭收入資本,可以投入更多的資源了),比農村社區福利其同體的更多了。農村學生處於弱勢地位,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1)《反虎妈路线 : 芬兰教育世界第一》,作者:赖建宇,http://www.ailiuxue.com/info/fi/content-00072709.html

圖一 : 蕭富元/ 等,《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台灣,2008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