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蛟龍號」潛水艇頻頻下海無疑是為打造中國海下「龍宮」做準備。媒體透露,中國海底空間站「龍宮」難度甚於太空的「天宮」,但初步規畫的「龍宮」可載50人、可在水深2500米海底停留兩個月,全天候在深海域直接操控作業工具與裝置,進行水下工程作業、資源探測和科學實驗研究。

     據《中國科學報》報導,「龍宮」約250噸,長度約22米、寬度接近7米、高度約8米,並與水下運載器對接,運送物資和人員。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認為,以目前技術,人類是有能力建造深海「龍宮」的,但人類的海洋深潛活動還不那麼頻繁,建立海底空間站似乎還為時過早。

     美國有寶瓶礁石基地

     目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寶瓶礁石基地」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海面下研究站,運行深度僅19米多。

     雖然如此,並不意味中國放棄相關計畫。港媒對「龍宮」描述說:「想像一下,2034年中國剛宣布對西太平洋深海一處大規模銅礦的擁有權。儘管該礦是由其他國家先發現的,但中國是首個派載人船隻深入該處的國家。……在深約1000米的一艘核動力深海空間站中生活、工作了兩個月後,33名中國『潛航員』在這座重要礦床上方,建起複雜的開採設施。觸碰開關,海底岩石被打碎,含銅的部分被抽上一座小城市規模的平台,旁邊等著的是飄著中國國旗的空貨船船隊……。」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表示,中國海底空間站的設計規畫從2006年就已經開始了。2012年,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702研究所在科博會上,首次展出深海空間工作站系統模型:已經完成設計的小型深海空間站試驗艇和正在設計中的小型深海移動工作站模型。

     不過,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海洋地學研究中心主任方念喬認為,幾千米海底的環境主要是低溫和高壓,人類無法承受在那樣極端的條件下生存或實驗。

     承受低溫高壓成關鍵

     焦維新也認為,建立海底空間站在一些關鍵環節,可能比建立太空空間站的難度係數還要大。例如如何從海底空間站自由進出,就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幾千米深的地方壓力非常大,可能有幾百個大氣壓,空間站的艙門要承受那麼大的壓力,無論從承壓和密閉性上來講,都很難達到。

     2012年5月北京科博會上,建造「蛟龍號」的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展示了將用於海洋勘探的深海空間工作站。若潛水器是飛機,那深海空間站就是航母,也就是「龍宮」。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