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克莱资本创造了一个新词“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用来指代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巴克莱说,李克强经济学关键的经济政策框架由三大支柱搭建:无大规模刺激计划、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

新词“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自创立之初,便引起巨大的关注,从官方到民间都在热议“克强经济学”,是近期搜索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从众多的诠释来看,很多人喜欢“克强经济学”。

7月4日中国官方媒体《人民论坛》发表文章,解析中国新一届政府的治理经济的理念与特征。文章认为,中国新上任总理李克强治理经济表现出了三个特征:以短痛换长痛;以短期GDP换增长方式转型;以改革红利换粗放投入。

不仅如此,《彭博新闻社》也叫好李克强经济学。其认为,李克强带给中国金融体系的震撼,让人想起了前总理朱镕基在上世纪90年代的手笔:承受短期阵痛,换得长期增长。今年3月份当选总理的李克强日前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为明确的信号:中国新领导层希望银行控制信贷扩张。货币市场因而出现了至少10年来最严重的流动性紧缺。分析师们认为,下一步可能包括紧缩手段,让一些小型金融机构破产。“你得用大锤才能改变这个体制”。

对此,英国《经济学人》却表示了担忧。其认为中国过分相信改革,已经济陷入了一个麻木迷信痛苦改革的怪圈。学界对刺激经济的厌恶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中国可能已经几乎没有进一步以增加大规模公共投资的形式增加刺激性支出的空间了。但如果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中国仍可能通过其它形式的刺激获益。减税是一个例子。提高社会性支出是另一个。值得高兴的是,李克强已经对这两个政策选项表示支持。但,中国很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刺激计划是与改革南辕北辙的。

《经济学人》认为, 中国政府可以改变其支出结构,甚至可以保持支出水平的健康增长。就算中国政府支出规模继续扩大,中国经济仍可能出现改变。中国经济的批评者指责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但在过去5年,中国已经成功降低了出口在GDP中的比例,从38%下降到不到26%,但经济年均增长仍然维持9%以上。

支持克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担忧中国信贷比率增长太快是正确的。但每个比例都有分子和分母。如果信贷增长的速度比名义GDP增长快太多了,那么就是新增的信贷不能给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因此,理论上说,应该可以在不严重冲击经济的前提下减少这些信贷。南安普顿大学经济学家Richard Werner指出,支持消费或资本支出的贷款将全额增加名义GDP的规模,尽管可能只是通过推高物价水平。但第三类信贷——也就是提供给购买现在资产的贷款,比如说土地或房地产,是不会直接增加GDP规模的,因为GDP只计算新增的生产性产出。如果李克强足够聪明,他将尝试减少第三类信贷,而不影响前两类信贷的增长。

在最近谈论中国经济各种过剩的“主旋律”中,有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入不敷出的国家。中国仍然存在较大规模的经常账户盈余,这显示了中国花费的比赚的少——也就是说,中国国内的供应要大于需求。同时,中国的消费者物价通胀水平仍然比较低,这显示了国内外的需求加在一起,并没有给中国的生产性资源造成压力。中国并不需要减少支出。中国只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支出。

当然,对“克强经济学”的质疑也不只有国外媒体。中国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认为,外资投行巴克莱作为旁观者,对中国经济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呼吁巴克莱,不要为中国添乱。水皮认为,中国总理要有点防人之心,防止被人“捧杀”。

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担忧,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兼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分析李克强经济改革的底线,认为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愿不愿启动新一轮增长刺激计划,取决于李能容忍GDP增速下滑到何种程度。因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国领导人会改变当前的货币政策,有些经济学家预测,除非GDP增速滑落到7%以下,李克强将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