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二代”年纪轻轻即“上位”的新闻,最近比较多也比较火爆。很多文章做出了正确的分析,认为症结在“权力怎么来”的问题。这个结论没错,该怎么解决也一眼即明。但也有解释力不足的地方,比如,“权力怎么来”,或者“程序不健全”、“缺乏监督”等问题,其实是一直存在的,为什么“官二代”新闻,是在这个时候而不是以往,呈现多发从而火爆起来呢?换句话说,它可以解释“官二代”为什么红,却未能解释为什么是现在红。

这个问题至少有两个解集。其中一个解集,是类似的事件确实在绝对数量上增加了,较之以往,有更多的“官二代”得到“破格”或者“准破格”提拔。另外一个解集,则是由于信息传播能力的进步,会使从前看起来并不常见的现象,更多地被发现、记录和传播,使人们有类似事件“越来越多”的观感。中国汶川大地震和日本关东大地震后,很多人“发现”全球地震似乎比以往更频繁了——除了注意力效果,专家适时指出,那是因为现在的技术更先进精密,以往不能监测到的地震现在都可以记录下来,结果就显得全球地震越来越多。三十年来资讯传播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官二代”新闻的爆发,自然也服从这一规律。

上述两个解集当然可以有交集,两方面因素同时起作用。为便于分析,可以把后一因素列为暂时不予考虑的背景因素,就像做物理题,有时允许忽略摩擦力一样。这不表示该因素不存在。

如果第一个解集成立,必然的结论是,首先,“官二代”在今天有比以往更强烈的及早上位动机,其次,干部选拔及任用制度的安排使动机有更大的实现可能性。

官位的含金量比过去更高,更有吸引力,可能是一个因素。但更可能的,应是及早上位的投入产出提高了,并且,反过来,如果不能提前上位,继续从政付出的成本也将更大。

成本提升的例证见于不久前报道,称公务员晋升面临年龄门槛:“做到省部级官员,要经过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副厅、正厅、副部、正部,八级台阶,逐级晋升,大约需要25年。如果不能在35岁升到正处,45岁升到正厅,仕途很可能将从此止步。”“30岁当官、40岁靠边、50岁闲差”。有些地方将年龄“杠杠”约定俗成为“规定”、“惯例”,甚至以中央“干部队伍年轻化”的精神为由,实行“一刀切”,导致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一刀切”、年龄层层递减、“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也是李源潮在2012年一次人事组织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的问题。

“投入产出提高”的例证,更不用多说。从最近两次换届中重要党政领导的履历不难得出结论,在同龄人中率先步入更高一个台阶,几乎是一个必要条件。也因此,从县处级到省部级,那些“最年轻”的官员,一直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结论显而易见,只要还想在仕途上走,升官就要趁早,否则,甚至可能早早沦为边缘化的“闲差”。

中国现有的公务员包括干部管理体制,是参照西方公务员体制建立的,但也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点。除了“党政工青妇”甚至一些民间团体的成员,都(可以)具有公务员身份之外,就是未对政务员与事务员做出明确划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