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月,美国的18名志愿者来到四川,他们在成都接受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学的培训,同时学习汉语以及与文化交流有关的内容,到8月份中国的学校开学之前,他们完成了培训,并宣誓正式成为美国和平队的中国项目——美中友好志愿者(U.S.-China Friendship Volunteers, USCFV)的第一批成员,被派往西南地区的高等院校担任英语教师。

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是美中两国外交部长于1988年3月原则上商定,一年后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与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秘书长通过换文确定执行的。1989年6月第一批志愿者在美国接受培训,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项目拖延到1993年才开始试行。

美中友好志愿者在学校教学和参与社区活动

美中友好志愿者在学校教学和参与社区活动

1993年的志愿者在完成英语教学后,1995年夏天返回美国。这个两年的试验期取得了良好效果,后来从1996年起定期每年举办,并且在1998年6月正式签署了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协议。美国和平队负责挑选合格的志愿者到中国的高校教基础英语,以及与环保有关的课程。中国方面由外交部协调,教育部以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负责管理实施,安排美国志愿人员前往四川、重庆、贵州和甘肃等西部四个省市的高校进行两年的教学。

目前在中国的美中友好志愿者大约在100到120人之间,其中80%在师范院校或大学里教授英语口语、写作、英语文学和西方文化,其他人则在大专学校教英语,培养旅游、医护或合资企业等机构需要的英语人才。

传统的中国学校外语教学着重语法和翻译,美中友好志愿者在教学中会比较重视学生在社交、学术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口语交流能力,同时通过教材的选取以及课外活动的安排,让学生们涉足环境保护、艾滋病防治、性别取向平等以及多元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志愿教师还会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USCFV项目迄今已经派遣了18批美国志愿者,总数超过了500人。既然是志愿者,他们都有很好的心理准备适应所派往国家的生活条件与水平。除了安排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外,项目给他们每人每月发放1,410元人民币(相当于196美元)的生活津贴,用于吃饭、购买换洗衣服、社交娱乐、交通与其他零星花费。还有相当于24美元的假日津贴,所以总共每月大约有1,580元人民币可以支配。

志愿者工作的地方大都地处偏远,那里人们日常交通以自行车为主,或者使用公交车辆。和平队的津贴已经包含了日常交通,所以不会另外给钱买自行车,但是为了安全,会给需要骑车的志愿者发一顶自行车头盔。

美中友好志愿者是美国和平队的成员,他们必须遵守和平队的各项规定,例如在服务期间不得从事任何其他领取报酬的工作,也不得从任教的学校接受任何奖金,更不能接受其他任何个人或团体的资助。在担任志愿者期间,如果参加项目组织的其他活动,包括辅导教学或开办讲座,例如目前项目在暑假期间会安排志愿者到当地的中学开设假期英语或其他培训课程,也同样不得接受额外的报酬。

这些志愿者不但为提高中国英语教学做出了贡献,而且通过在中国的两年,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他们当中有的把自己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继续为增进美中两国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做出努力。例如第二批美中友好志愿者当中的彼得•赫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叫何伟,1996-1998年在涪陵师专教了两年的英语,以后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但长期担任美国报刊驻中国的记者,居住在北京的胡同和远郊的小山村,还与同样以中国为题材的美国华裔作家张彤禾(Leslie T. Chang)结为连理。

何伟先后写作了“消失中的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River Town, Oracle Bones and Country Driving)等三本介绍中国的专著以及许多文章,他的著作多次入围与获得美国著名的图书奖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这些书,看看中国对一位美国和平队的队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