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詠芷在任職政府後,間或接受訪問,推銷環保政策。(圖:香港電台《左右紅藍錄》截圖。)

環境局政治助理區詠芷前天(2013年7月17日)在facebook公開質疑有線電視的《新聞刺針》專題(見文末圖),報導偏頗,為專題操刀的記者鄭思思回應。兩人互相駁斥論點。環境局隨後發聲明指,區言論不代表當局,又發新聞公告澄清香港對進口可回收物料的管制

解說沒錯,錯在個人帳戶
要知道,政治助理是2002年正式實行主要官員問責制後出現的事物,以前是沒有的。他們擔當了政治工作,例如寫發言稿或者spinning,誘導輿論。因此,政助在社交媒體回應媒體的質疑,本無不妥,也是職責一部份。問題的重點,是用個人帳戶發放訊息,給朋友觀看,朋友也可以再分享出去。這大概是由於鄭思思專責環保新聞,區詠芷任職環保團體地球之友時,兩人已經認識。區詠芷熟悉垃圾處理政策,她憑個人知識回應報導,回應的用語也較通俗,例如夾雜一些港式口語。

當她的朋友認為用私人空間回應不當,區詠芷仍覺得無不妥:「官方的答案(出了回應)沒有那樣具體,因此,我想用易明一點的說以說明之。」

在這件事上,似乎區詠芷越過了新聞官做事。或者說,她仍然停留在舊機構的工作模式,自己回答傳媒查詢。結果,政助未能解決問題之餘,變成問題的一部份,弄得環境局夜晚發聲明,指她的言論不代表官方立場,而她也刪除其facebook言論。

政治助理和記者的兩種關係
政治助理做游說工作,記者是一個重要目標群體。兩者的關係,不能一概而論。我跟一些前報章記者了解,得出兩個版本。一種是訊息交流,一種是較勁。

一、互相傳訊
先講前者。有記者認為政助是「超級大公關」。政助會不定期跟記者吃飯聊天,內容一部份是風花說月,一部份是解釋政策局的運作。他們會向記者蒐集民意,問記者為何局方已經向民眾解釋政策,又做了不少諮詢,民眾仍不支持。另外,他們有時會替政治說項,解釋政府難處,例如工程技術不可行,或者商界太強硬。

這類大公關較友善,部份是記者出身,務求運用人脈網絡打好關係。「例如(上任環境局政治助理)蔡少綿就『好識做』,很願意派卡片同手提電話聯絡。」其中一位前記者阿軒(化名)說。她曾經是《南華早報》記者。任職政助前,她在迪士尼樂園的政府事務總監;離任後,有傳聞回到樂園,當公共事務副總裁。

二、較勁施壓
第二類政助,是「施壓者」,記者較難應付。他們會跟記者較勁,據理力爭。他們是專業人士,或者是很資深的媒體工作者。阿軒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前政助,會跟記者爭拗觀點,甚至直斥其非。記者寫稿時,如果不堅信自己論點,你想他會否寫下去?」
當然,政助在政策局有多大實力,要視乎局長有多信任政助。「政助可以做多少工作,是由局長分派。局長相信你,你就會能較重用。有些政策制訂,連副局長也沒有權。」阿軒說。

rubbish
有線電視《新聞刺針》一連兩晚播出專題,質疑塑膠回收率數字大幅被高估。環境局政治助理區詠芷前天在facebook公開質疑。(圖:《新聞刺針》facebook截圖)

環境局:記者成了對手
那麼,現任環境局呢?現任環境局的組合有點特別,籠統來說,三位也是從事環境保護的工作,也跟環保團體有聯繫,局長專長環保建築、副局長專長空氣質素、政助專長固體廢物處理。原以為各顯神通,甚至可以合力Spin環團和記者。不過敵不來政治角力。新任政府上場不久,就受市民、電力公司、鄉紳和環團連番挑戰。縱使願景再強,問責團隊也難落實。堆填區論爭,固然令地球之友這個本地老字號尷尬,延伸的facebook論爭,不幸地連記者也變成對手。

鄭思思昨天上載了採訪手記,解釋為何爆了這個題,又稱會繼續監察。那邊廂,陸恭蕙昨天無正面回應,只強調出入口貿易有執法部門監管,明顯落後形勢。環境局政助成功爭取把炸彈傳給海關。

A B
環境局政治助理區詠芷日前在facebook公開質疑有線電視的《新聞刺針》專題報導偏頗,為專題操刀的記者鄭思思隨即回應。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