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本講堂2013:戲劇創作與文化實踐

傳媒經驗賦予新文本的社會視角

文︰肥力

為配合將近演出的《漂流》及《耳搖搖》,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在2013年7月14日假序言書室舉行了「新文本講堂2013:戲劇創作與文化實踐」,演出劇作者潘詩韻與俞若玫分享她們曾為傳媒出身,而機緣走上創作的路。她們從箇中經驗培養出來的視野,反映在作品身上︰細膩觀察及關懷社會的問題,繼而建構成風格清新,內涵厚實的新文本演出。

有趣的是兩者均曾於《明報》「文化版」工作。俞於97年參與第一版「星期日明報」工作,而潘則在俞離職後不久,加入《明報》成為「世紀版」的第一任記者。在媒體工作的時間,讓她們有機會緊貼香港的文化生態發展,聆聽各方的聲音。只是身兼記者、編輯、校對的文化版記者,,她們承認對這種單打獨鬥的工作感到迷茫。也許是不滿足於牆外觀察,她倆選擇離開文化版。

之後二人的事業有不同方向發展,潘詩韻獲詹瑞文邀請加入前「劇場組合」,在駐團顧問林克歡指點下,成立了類似歐洲藝團內部常見的文學部,主責文學研究、出版、建立資料庫、搜集資料等。講堂上她形容自己是近距離觀察者,繼而深入了解藝團運作,對形成一個劇本、節目有更多面向的思考。離開藝團後,2010年獲亞洲文化協會資助,到美國一個專門做劇本發展的藝團任一年駐團藝術家。這開闊了她的視野及人際網絡,了解到歐美藝團多重視劇本發展,明白在較完善的體制及支持下,外國因而生產出很多優質的劇本。其中例如美國有不少支持創作討論種族、人權等劇本的資助申請,繼而令業界生產出一大批關注社會形態的演出。潘詩韻經歷了這豐盛的一年後,便開始與歐美藝術家有更多連繫,討論劇場,也逐漸投身創作。

至於俞若玫則轉至大型網絡公司身居要職,每天領導三十人、不斷思考如何資源調配、提升生產力及資本,其間看透了全球資本企業霸權運作,她認識到所謂文化產業,最終只有資源重組、吞併等重視業積的思維,早和文化、人性、生活脫軌。離職後她一直找一些靠貼生活的工作,也從事社運、社區文化工作。之後修讀嶺大文化研究碩士,成為第一屆畢業生,也整理好從前的經驗、文化生態、人與社會的問題,繼而轉化為文字創作,包括小說、詩等。俞說有一次,她參與智障人士的身體舞動工作坊,通過接觸、舞動、擁抱,她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即使心智不同,但心意仍可傳遞,也許這就是她所說一直想追求貼近人性的體驗,也是以身體感染身體的劇場吸引她的魅力所在。

同樣從大眾傳媒走到小眾藝術,由外部觀察文化生態到走上創作之路,或者這正影響兩位劇作者創作出瞄準社會題材、人性,以人文關懷的角度切入文本。同時間,她們認為記者經驗培養了良好的聆聽習慣,傾聽社會不同聲音,成為了劇本最佳的材料,但同時也清楚明白媒體對政治、社會議題的反應何等強烈,促使大眾很多時被遮閉視線,看不清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有關人與人的連繫。潘詩韻形容︰「寫劇本就像興建一座游泳池,好讓導演、演員、設計師自由使用當中器材及暢泳。」正如她受到捷克前總統及劇作家哈維爾的《獄中書》啟發,利用七封書信構成《漂流》文本,透視前線人士背後默默支持着他們的家人的境遇,與導演李鎮洲及演者禤思敏尋找呈現在舞台上的形狀;另一邊,俞若玫寄望新文本有能夠辯證及構築思考高度,想像飛遠,包容更大的討論空間。她的《耳搖搖》映照出香港人對時局及生存的一陣燥動,卻在導演張藝生手上,化身成形體多變的演出,任憑觀眾多角度投入,有多元閱讀的可能。新文本像印象派繪畫,正好給予作者及觀者一個實在與抽象並存的距離,觀者能在細節中找到豐碩的背景資訊,又憑藉色彩與筆鋒,察覺作者的心意及信念,結合出無限意象。

漂流
And then, I float…
李鎮洲導演 / 潘詩韻文本

09.08 – 11.08 (五至日) 8pm
10.08 (六) 3pm
前進進牛棚劇場
$160 / $90 (優惠票)

粵語及普通話演出 / 節目全長約1小時 /適合12歲或以上人士入場

演後座談
09.08 (五) 8pm 嘉賓:陳慧
10.08 (六) 8pm 嘉賓:賴恩慈

耳搖搖
My Trembling Ears
張藝生導演 / 俞若玫文本

23.08 – 25.08 (五至日) 8pm
24.08 (六) 3pm
前進進牛棚劇場
$160 / $90 (優惠票)

粵語及普通話演出 / 節目全長約1小時10分鐘 / 適合12歲或以上人士入場

演後座談
23.08 (五) 8pm 嘉賓:梁偉詩
24.08 (六) 8pm 嘉賓:程展緯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