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国人已经告别了小农经济时代,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货币交换渐趋活跃,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许多方面有更多的选择空间。然而,对生活有了要求,不可避免地,物价也在相应上涨。

报载,最近网上正流传着一个“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根据这份榜单,广州市的生育成本高达201.4万元,该排行榜还说,按家庭年收入12万元计算,需要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16.78年。在教育投资方面,包括学前日常用品成本、学前教育成本及学前其他成本、7岁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等,约为173万元。当然,正如专家所说的“成本无上限”,但按照普通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的正常开销来说,这个数据还是比较靠谱的。

即便“选择总需要付出代价”,但生均成本如此高昂,中低收入家庭必定很难承担。在这般现实下,对于选择空间比较小的中低收入家庭出台援助措施,则是政府责无旁贷的。拿教育来说,这就涉及了教育的“保障”与“选择”的问题。对政府而言,做好“保障”,也即对收入较低的家庭、弱势群体提供义务教育,是应尽义务,不能熟视无睹。

“保障”性的教育,无非就是让孩子有书可读,保障他们的读书权利,不让他们为交不起学费等问题而失学。做到这点,对政府来说并不困难,因为公立学校是由公共财政拨款。一般而言,公立学校办学规模都比较大,而且学习费用相对较低,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安置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再合适不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公立学校也都是提供免学费教育。因此,把公立学校作为低收入家庭的教育屏障,是负责任的政府应为之举。

“选择”性的教育,则无需政府干预,在商品经济时代,如果有足够的条件、足够的本钱,就可以选择更好的教育环境。比如某些高收入家庭为了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可以选择到特色学校去就学,为此而付出的教育高成本自然与政府无关,这是市场选择行为。政府反而还应该支持私立学校做大做强,鼓励这些有经济基础的家庭去选择类似的私立学校,而把公立学校的学位让出来给其他更需要的家庭。

保障最低要求,鼓励自由选择,这就是政府对于教育的职责所在。如果背离了这个基准,那么相关主管部门就几近是无所作为的,毕竟现在物价的上涨与福利的保障已经不成正比了。就如前几天的新闻说,为让非京籍的孩子顺利上学,母亲迫不得已办假证、买假章以办齐北京市要求的“五证”,交易当天就被当场抓获,说她违法了。如果人民的政府不好好帮助孩子们就读,反而对孩子的读书权利设置诸多限制,那只能让人无语问苍天了。

(文章发表于2013.8.20《信息时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