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Wang Xue,音译)站在他的四合院中,旁边是一颗石榴树。如果没有手提钻的声响,一排排盆栽植物和藤蔓覆盖的遮阳篷也没有积着薄薄的一层施工扬尘,这本来可以是唐诗中的一幅场景。

现年53岁的王学苦着脸说:“天气暖和了,施工季节也来了。”他的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北面的一个居民区里,这里至今密布着胡同,即传统的中国小巷。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放经济以来,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就开始迅速消失,让这座城市丧失了部分特色。

近年来,历史学家和居民纷纷对拆除胡同的做法表示了担心。胡同已经被大型商业项目所取代,比如南面的前门大街上建起的那些,以及故宫北面的鼓楼和钟楼附近正在兴建的那些。

然而胡同历史学家和老北京居民们说,同样对胡同特色构成威胁的还有那些小型建筑项目,它们有很多是临时性的,躲过了本地的规划法律,也改变了居民区的气氛。胡同里的一些长期居民抱怨邻居改建得太夸张,并谈论政府对这些有悖于北京胡同美学的违章建筑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北京的房价是天文数字,所以对业主们来说,加高和外扩住房的做法很有诱惑力,尽管在指定的文物区,改变房屋的外观是非法的。其结果就是用混凝土、塑料遮阳篷和防水油布粗制滥造出来的一团混乱,或者一两天之内,房屋就诡秘地多出几层楼,或多了一个附加结构​​。

心怀不满的邻居们抱怨以前执法不严,但也有迹象表明,北京的官员们可能正在努力阻止违章建筑。据《北京晚报》报道,在胡同众多的东城区,当地政府计划在7月底之前,拆除192处杂乱无章的建筑项目。一些巷道的墙壁上贴着标语,警告大家不要修建违章建筑。

让这个问题的处理愈发复杂化的是,北京的四合院有私房,也有公房。这是毛泽东时代遗留下来的问题,当时政府查封私有财产,家庭被迫搬迁。历史学家估计,在北京的胡同中有一半以上被归入公房,因此那些违章建设项目的背后既有富裕的业主,也包括比较普通的当地居民。

有些分配到了胡同的公房住户,四代人挤在一座四合院的一两个房间里。没有厨房,他们就在巷道里做饭。室内没有厕所,很多居民每天早晨要小心翼翼地提着当作夜壶用的塑料小桶,走很远到公共厕所。在炎热的夏季,巷道就像是客厅,整家人都聚在屋外。

随着空间变得稀缺,住户要么申请搬到北京郊区的公房,要么就在他们现在居住的四合院里凑合搭建几间小屋,以便容纳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

市政府在4月底下令推倒了东四六条胡同5号的一排贫困居民居住的违章建筑,现在那里的气氛仍然很紧张。愤怒的居民用了几周时间就又把这些房屋盖起来了。

“大家很愤怒,这国家有钱的越来越有钱,穷的越来越穷,”住在这一带的一名35岁的男子说。他猛吸着香烟,靠在街对面的门框上,旁边是成堆的砖头和沙子。因为害怕遭到报复,他不愿透露姓名。

“住在5号的那些人都不富裕,也没有什么人脉后台,”他补充说。“否则他们住的地方也不会被拆了。”

私自搭建的人说这是一种把更多亲属塞进一个密闭空间的方法。

“我在给我女儿盖一层二楼,”一个60岁的胡同居民说,他居住的胡同紧邻着繁华的簋街,街上到处是营业到深夜的餐馆,点着红灯笼。“她就快结婚了,但是北京房价太贵,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自己加盖房子。”

王学居住的四合院的街对面,是一栋即将竣工的两层混凝土大房子,王学说是当地的一位官员修建的。

“不只是灰尘、噪音、没有隐私和照不到阳光,”他抱怨道,“在更深的层次上说,这是北京特色和北京文化基本组成部分的丧失。”

他说,他试图向当局举报这栋违章建筑,结果徒劳无功。当地居委会和城市管理官员拒绝接受采访。

这栋违章建筑业主家里一个应门的人说,他打算以每月约1400美元的价格出租它,也许是租给外国人。“我知道外国人喜欢有一个屋顶露台,你瞧这里的风景——放眼看去,到处都有传统的四合院,”他说。“这是一栋非常独特的房子。”

胡同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元朝,忽必烈统治中国时期。一些历史学家说,在那个时候,胡同就是蒙古包之间的通道。还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1949年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时,北京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中古城市。但很快,毛泽东和其他官员就下令拆除老北京的大片地区,其中也包括古城墙。房屋的业主遭到驱赶。文革结束后,官员们往往无法把胡同里的房屋返还给其合法拥有者,因为这些业主或者是惧怕遭到报复,或者已经逃离了北京,或者已遭杀害。

有些保护人士认为,政府需要对所有的胡同四合院进行私有化,并且把中国的房地产法律恢复到共产党执政之前。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人何戍中说,最近这轮拆除违章建筑的行动,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但是,重要的是,政府需要一开始就防止这些违章建筑修建起来,”他说。“最重要的是,这一轮拆除违章建筑的行动不应该仅仅针对普通居民。对于政府机关、大型企业和军队,也必须一视同仁。”

黄淑琳(Sue-Lin Wong)是《纽约时报》北京分社实习生。黄安伟(Edward Wong)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土土

纽约时报中文网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