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明慧

居住是基本人權,本來就是政府應提供的服務,但在香港,土地房屋反過來變成政府的搖錢樹,樓價貴、房租貴,已成為民怨的主要火頭。最近一年,政府密集出手,「辣招」一招接一招,勉強抑止了炒風,但樓價未太跌,樓市即被冰封,令地產代理和裝修等相關行業「吊鹽水」,觸發二萬人上街請願。

一世打拚,只為供一層樓,這是香港眾多「樓奴」的寫照;還有眾多未能「上車」的市民,連做「樓奴」的希望也沒有。大家都在埋怨政府、發展商、炒家互相勾結,推高樓價,害苦市民。不過,隨著樓市泡沫已經吹了數十年,不少「樓奴」已經不自覺地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並與高地價結成利益共同體,自覺維護樓市的狂熱度。

所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指被害人在長期被迫害的過程中,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於他的人。「樓奴」和「準樓奴」,都曾飽受高樓價的煎熬,但都已經適應並且作出自我調整,樓市逆轉反而會不適應,並且可能有二度受害的感覺。

事實上,和人是香港惟一的資源,兩者結合,奠定樓市在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中的特殊地位,而「房屋供應永遠不足、樓價只升不跌」,更已成為市民心中永不動搖的信念。未「上車」的市民,人生夢想就是拼命賺錢,爭取早日買上房,至於手上有錢的市民,人生信條是買更多的樓。

哥爾夫球場是否改建房屋,這只是一些無聊的政治口水,能否維護市場的穩定供應和穩定價格,不要讓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擴散蔓延,才是政府和議員們的首要任務。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