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廣德早前聯同多個團體,要求廣東省停止在珠三角增建核電廠和核能設施。

江門市民早前成功爭取,令巿政府取消鶴山核燃料加工廠項目。距離鶴山只有120公里的香港,亦加入反核行列,有人跑到江門參加示威,更多的巿民響應呼籲,在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網上留言版上留言,要求停建核燃料加工廠。發出呼籲的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在江門巿民成功爭取後,繼續反核,與七個團體組成聯盟,要求廣東省停止在珠三角增建核電廠和核能設施。黎廣德反核,由大亞灣建核電廠開始。30年快過去,珠三角由打算建兩台核反應堆到現在接近20台,另有接近10台在規劃中,他說「核風險越來越大,反核是未完成的事」。

他們要求,廣東省政府公開所有核能設施增建計劃的詳情,並承諾作出任何相關決策前,公開諮詢粤港澳三地市民。香港政府向廣東省政府表達香港市民對核電安全的關注,以及停止在珠三角地區增建核電廠或核能設施的訴求。兩地政府將廣東核能設施增建計劃納入「粵港合作聯席會議」議程,並且建立一個容納民間代表參與諮詢決策的機制。

反核從大亞灣開始
當中英兩國簽訂有關香港前途的中英聯合聲明之際,環保組織長春社的幾名年青會員已經為反對在距離香港只有50公里的深圳大亞灣興建核電廠奔走了幾年。他們包括長春社當年的主席溫石麟、黎廣德、梁詠雩和已去世的陳偉群。日本福島的核災難中,50公里已是疏散範圍。

早在1983年,他們已經留意到大亞灣興建核電廠的計劃,於是他們跑到大亞灣,實地了解情況。他們得到國內環保專家(後來的環境部部長)曲格平和水利電力部副部長、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彭仕祿接待。

「最初的工作是收集資料,請日本和澳洲專家來香港,講解核安全。越了解,越覺得有問題。有些技術,到現在還未處理好,沒有人能百分之百排除風險。風險越低成本越高,做到好安全,核電的優點又消失,而且未計核廢料的處理。將來核電廠到期,要拆掉工廠、處理建築廢料,真正的成本到現在仍然是未知」,黎廣德説。

他解釋,核電是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只要有第一間核電廠、第一個反應堆,便會有誘因建更多。廣東省要成為中國核電第一大省便是典型例子。「有整個工業做遊說,將行業擴大,所以當時覺得不能讓他們建第一個核電廠」。


早前蘋果日報亦製作鄰近核設施地圖,可謂危機處處。 (圖:蘋果日報)

目前,距離香港50公里的大亞灣有兩台核反應堆,旁邊的嶺澳,同樣只有50公里距離,有4台。台山和陽江已建了12台。正在籌備建設的還有位處汕尾的廣東第四核電站,在肇慶的第五核電站,在粵西的陽西核電站,位處供港東江水源頭的河源核電站,和與澳門毗鄰的珠海市荷包島核電站。

當北京和中電決定在大亞灣興建核電廠,長春社、亞洲勞工組織及基督徒學生運動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向公眾講解核幅射對健康的影響。他們要求香港政府在事件上保持中立並捍衛港人的利益。

黎廣德當時的受顧的公司與為大亞灣核反應堆提供技術的法國公司有生意往來,他不便走到台前反核。當時發言人是馮智活牧師。他們早期的活動沒有引起很大的公眾迴響,直至前蘇聯的切爾諾貝爾核災之後。他們成立了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廠聯席會議,共116個組織參加,收集了104萬個巿民簽名,反對興建核電廠。透過新華社安排,由聯席的代表送往北京。

京港之間的矛盾
雖然簽名人數佔了香港人口兩成,當時的港區人大代表廖瑤珠指500萬民意不及11億人的民意。核電廠翌年動工,1994年落成。「現在回想整件事,不明白當年為甚麼只游說北京,為甚麼不向中電施壓,當年北京缺錢,假如中電不參與,核電廠很難建成,可能當時遊說技巧不成熟」他說。

反對大亞灣運動的失敗是香港人第一次感受到北京政權和香港人之間的予盾。「香港人為安全,要求北京停建核電廠。北京拒絕了,香港的民意不被尊重,香港人不能為自己的前途作決定。當時不少人移民的決定,除了香港要回歸,大亞灣建核電廠亦是主因。」

目前,香港23%電力來自大亞灣。環境局在2010年時提出,到2020年,有一半的電力會是核電。黎廣德表示,政府從來都沒有解釋怎樣提高核電供應。兩地政府必須將廣東核能設施增建計劃納入「粵港合作聯席會議」議程,並且建立一個容納民間代表參與諮詢決策的機制。

大亞灣核電廠視察1983
1983年,黎廣德(最左)與一眾反核戰友到大亞灣實地考察。

更多報導可參閱:反核專頁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