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 — 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刚刚访问了两个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当地民众热烈欢迎达赖喇嘛,他在立陶宛受到高规格礼遇接待。分析人士说,苏联时期共产党政权残酷迫害宗教,以及欺辱弱小民族的历史使波罗的海国家在独立后能特别理解和同情藏人的遭遇,并一直在关注西藏问题。
 
*达赖喇嘛来访 高规格礼遇*
 
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喇嘛星期五结束了对两个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为期一个星期的访问。他分别同两个国家议会的部分议员,以及当地政经名流座谈,介绍西藏问题,回答他们的提问。在立陶宛访问时,前总统和现任总统,以及议会副议长分别会晤了达赖喇嘛。
 
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市市政府是达赖喇嘛来访的邀请人之一。维尔纽斯市长专门在市政府设隆重午宴欢迎达赖喇嘛,并邀请当地各界名流作陪。
 
*施压欧盟 把西藏问题提到议事日程*
 
当地关注西藏问题的团体把一份有6千多人签名的请愿信递交给了立陶宛总统。立陶宛在今年下半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这份请愿信呼吁在欧盟的活动中,以及欧盟同中国的交往中应把西藏问题提到议事日程。
 
但拉脱维亚官员这次没有会晤达赖喇嘛,引起拉脱维亚一批议员的批评。当地媒体说,拉脱维亚同中国有若干大型经贸合作项目正在筹备,拉脱维亚担心中国报复导致官方这次非常低调。
 
*共产党欺辱弱小民族和迫害宗教 更理解藏人遭遇*
 
波罗的海国家在苏联时期曾遭受共产党政权的残酷宗教迫害,这些国家民众更无法忘记弱小民族当年遭受的欺辱。这些历史因素导致波罗的海国家特别理解和同情藏人的遭遇和处境,也促使这些国家十分关注西藏问题。
 
在斯大林统治时代,波罗的海国家许多民众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很多人死在流放途中。苏联解体后,当地积极清算共产党统治历史,禁止共产党和纳粹法西斯标志,并把这两种意识形态等同。强烈反共情绪促使当地社会和民众对中国打压藏人和阻止达赖喇嘛访问十分反感。
 
*强烈反共情绪 政客不敢违背民意*
 
长期关注宗教和西藏问题的俄罗斯人权活动人士尼科里斯基说,小国立陶宛也不希望因为中国的报复而使经济遭受损失。但立陶宛民众在苏联时代所遭受的宗教迫害要远超过邻国拉脱维亚,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立陶宛国家领导人能出面接待达赖喇嘛,因为民选总统不这样做的话,将被大批反共选民抛弃。
 
尼科里斯基说:“没有任何人想直接得罪中国。但立陶宛领导人根本不可能允许自己展示出他们支持红色北京,特别是支持红色北京践踏西藏人权,镇压宗教自由。因为还在不是很久远的苏联统治时代,立陶宛本地人的宗教自由也恰恰遭遇到了相类似的践踏,这在立陶宛的历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立陶宛民众主要以天主教徒为主,当时曾有很多地下的天主教刊物和教会活动都受到残酷镇压,这是拉脱维亚无法相比的。因此在接待达赖喇嘛访问这件事上,立陶宛政治人物他们已经尽了最大可能,他们无法再退让了。”
 
*无人敢为北京说话 中国西藏观点无市场*
 
尼科里斯基说,在当地同情和替共产党说话,那就等于判处政治人物死刑,没有任何政治家敢冒风险出来在西藏问题上为北京说话。
 
尼科里斯基说,维尔纽斯市有以西藏名字命名的林荫广场,当地还经常举行各种支持流亡藏人的活动,那里的一个区域居住着许多艺术家,他们特别喜爱从事西藏题材的创作,这种捍卫西藏宗教自由气氛使中国官方的西藏观点在维尔纽斯市找不到市场。
 
*访问成功 媒体大量报道*
 
尼科里斯基说,达赖喇嘛这次对这两个波罗的海国家的访问非常成功。波罗的海国家媒体每天都用俄语,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大量报道这次访问,主要媒体上充满了达赖喇嘛的照片和录像,这种情况对欧洲媒体来说并不多见。
 
访问期间达赖喇嘛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他分别在两个国家举办了几场有几千人参加的大型演讲,并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当地和俄罗斯媒体的采访。
 
俄罗斯多年来一直不给达赖喇嘛发放入境访问签证,几百名俄罗斯佛教徒以及几位知名艺术界人士专程前往两个波罗的海国家会晤了达赖喇嘛。
 
*中国反应 将报复?*
 
立陶宛总统会晤达赖喇嘛后,中国外交部已召见立陶宛驻北京大使表达不满。中国驻拉脱维亚大使几天前对当地媒体发表谈话,抨击达赖喇嘛继续从事分裂国家的活动。
 
达拉喇嘛在2011年访问了另一个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后,中国随后报复取消了爱沙尼亚农业部长当年对北京的访问。
 
*难判断中国西藏政策 改变调整?*
 
但尼科里斯基认为,同过去相比,中国这次对达赖喇嘛访问两个波罗的海国家的反应还算温和,但仍难判断中国的西藏政策是否改变或是调整。
 
尼科里斯基说:“中国也很清楚,他们无法做任何事情阻挠达赖喇嘛访问波罗的海国家。中国或许能取消一些官员会晤,但立陶宛会继续担任欧盟的轮值主席。中国也不可能同其他的欧盟国家因为这件事闹冲突。”
 
这是达赖喇嘛第三次访问波罗的海国家。前两次访问分别在1991年和2001年。达赖喇嘛目前已抵达布拉格开始访问捷克。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