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美国政治过程的不是单一执政党的意志,也并非两大党不同意志的碰撞、妥协,而是不同国家机构之间就政策本身而进行的博弈,这种博弈不具有明显的政党色彩。可见,政党在美国只是一个能够获取选民支持、最终赢得执掌国家权力机会的平台。

 

政党对于一国政治发展的作用方式、大小总体上取决于该国的宏观国家制度架构,具体则主要受到该国的宪法、法律规范、选举制度、司法制度、政党制度等影响。当然,美国的政党在实际政治过程中受到立法、司法等制度的重要影响,但限于篇幅,此处仅主要从政党制度的角度,简要分析美国政党。

政党与两党制的特点

应该说,政党与政党制度之间是一个相互塑造的关系,政党的特点与政党制度的特点紧密相连。学者们一直认为美国的政党,同其他西方国家的政党相比较,具有十分显着的特点:

其一,美国政党注重现实而不执着于主义。美国的政党所重视的是如何应付现实问题,而不是追求理想主义。

其二,党的地方组织强于中央组织。美国两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每四年选举总统之前召开,以产生总统候选人及起草政纲宣言,会议结束后无任何活动,中央委员会也只在总统选举之年最为活跃,其余时间,除在中期选举年从事国会两院议员选举外,很少有所作为。而党的地方组织是党的基础之所在,尤其选区委员会是全年为党工作,巩固党的基础,地位十分重要。

其三,党的各级组织无自上而下的领导指挥体系。美国政党各级委员会的权力不存在自上而下的安排。除了财政支持以外,中央委员会不能指挥州委员会,州委员会也不能指挥郡委员会。州和地方党部的组织,大都是自主的团体,所以分权制为美国两大政党最主要的特征。

其四,不存在固定的全国政党领袖。由于美国的政党实行分权制,全国性的领袖既不是党中元老,也不是采用选举方式产生的,而是以该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者为领袖。政党为了能够在选举中获胜而推选当时社会上有号召力的人为总统候选人。比如,美墨战争的英雄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廉·麦金莱、二战的英雄艾森豪·威尔都曾经是被共和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原因不言而喻。

其五,没有反对党观念。英国在责任内阁制度下,认为民主政治不仅要求有一个在国会中的多数党,而且要求一个国会中的少数党,多数党组织政府治理国家,少数党在国会中批评监督政府。与英国的执政党和反对党状况不同,美国的在野党不一定为少数党,白宫与国会可能会是各自不同的政党居多数,因此,反对政府的可能是多数党。

美国政党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在实际的政治过程中塑造和维持了美国的两党制。那么,美国的两党制又有什么特点呢?国内政党研究学者周淑真在《政党政治学》一书中,归纳了美国两党制的五个特点:

第一,美国的两党制主要是通过总统选举实现的。总统所属的政党为执政党,执政党地位的确定是总统选举的结果,而非国会选举的结果。因此,执政党未必在国会中占据多数,当总统所属政党不是国会中多数党时,两党的对抗可能发展成为国会同政府的对抗,这种情况下,两党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政治过程。

第二,美国两大政党之间的政治分野不明显,没有大的差别。两党党员在选举过程中常常跨党投票,跨党派的现象一方面有利于把最合乎民意的人推上总统宝座或入选国会;但另一方面,跨党派现象模糊了阶级,淡化了政党代表和追求特殊利益的现象。

第三,美国的两党制是区别于英国的独特的两党制。即使总统所属政党同时是国会中的多数党,也不能总是保证总统和国会的一致,而在英国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总统不能给国会中的本党组织下命令,国会议员也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因此,不管国会、白宫内出现怎样的不同政党人数比例,其政治过程都充满着不确定性。

第四,美国两党制比较稳定。100多年来,在美国的政治舞台上,基本上一直保持着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虽然也曾出现过第三党运动,但没有对两大党形成大的威胁。第三党没能产生大的影响力,也可看作是因为两大党能够及时进行自我调适以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利益格局。稳定、成熟的两党制有利于美国的政治稳定。

第五,21世纪初,一些标志性的事件预示着美国两党制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一是2000年总统选举,民主党派的戈尔在赢得多数选民票数的情况下,因佛罗里达州选票的争议,却未赢得多数的选举人团票,导致其选举失利。二是2008年总统大选,奥巴马以非洲人后裔和有色人种的身份获得总统选举的胜利。

通过对美国政党和两党制特点的归纳,大概可以综合得出一个结论,即影响美国政治过程的不是一个单一执政党的意志,也并非两大党不同意志的碰撞、妥协(因为两大党没有明显的区别,没有各自固守的不可撼动的政党意志,只是在政策倾向上有所差异),而是不同国家机构之间就政策本身而进行的博弈,这种博弈不具有明显的政党色彩。可见,政党在美国只是一个能够获取选民支持、最终赢得执掌国家权力机会的平台。

党代会及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尽管美国的党代会也肩负着重要政治使命,但它对于美国政治过程的影响不至于那么重大。

美国的党代会有两项重要任务,一项是确定该党在未来的总统大选中的候选人,另一项则是确定该党未来四年的“执政纲领”。相比而言,党代会的第一项任务无论对于本党还是对于未来美国政治走向,乃至国家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但是,自1972年民主党和共和党开始采用通过预选的方式选出候选人以来,总统候选人不再在党代会上产生,而是在当年年初和年中预选中获得票数最多的候选人中产生,党代会对候选人的正式确定从此成为一个过场。党代会的第二项任务,所谓的制定该党未来四年的“执政纲领”,实际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党内各派对“执政纲领”的文字和精神的表述上面,比如1996年共和党的党代会上,党内不同派别就堕胎的论述意见产生了很大冲突。

如此看来,美国的党代会有点像在为本党总统候选人“出征”前开个大party的味道,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这样一个会议的内容仅仅是呈现了之前长时段政治过程的一个结果,而且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在整个预选过程中已经表现得七七八八,外界能够通过这样一个透明、公开的竞选过程与公民投票结果来确定各党的最终总统候选人名单,而无需等到党代会来宣布。

政党政治从其发源至今,已然不是一种政治模式那么简单,政党政治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现象。美国的两党制有其历史渊源,更有在其国家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政治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复杂经验基础,种种因素促使政党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美国两大党界限的模糊、政策选择的相互融合、党员自由度的保持等种种特点使得美国的政党在发生着微妙的有超越于理论形态“政党”趋势的变化。政党组织“平台化”使得国家运行机制中政党意志色彩淡化,国家政策的出台并非是政党意志的绝对体现,也并非是两党意志妥协的结果,白宫与国会中多数党为同一政党情况下也会出现相互“扯皮”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这一点。美国政党与政党制度的这些特点使美国呈现出与别国不同的特有政治生态。

(本文原载于《阳光杂志》总第130期)

(袁超:《阳光》杂志特约撰稿人)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