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非理性的,作为法西斯一方的德国和日本,自然也受到了战争的创伤,可是如何去审视德日民众“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身份,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在这点上,德国无疑做得远比日本更好。”

 

这篇文章让我写了好几年,最早应该是从2007年开始动笔,原稿改了又改,中途有好几次想弃之,但最后还是勉强坚持了下来。然而我觉得自己还写得有欠妥之处,故名曰“初稿”。

怎么给本文开一个好一点的头,一直是让我头疼的问题,思来想去后,我决定先简单地说下自己对日本二战片的观感,其特点有:

其一:无论是谴责日军暴行、还是给军国份子擦粉,都只是“少数派”,大多人更热衷于描述战争的残酷性、及其给普通民众带来的伤害(尤其是原子弹和东京轰炸),但不追究制造“伤害”和“残酷”的祸首是谁。此外常见的类型还有刻画日本军人之间的“美好友谊”。政治观点“忽左忽右”、立场暧昧不清、既承认日军行为的不义、同时又展现日军“忧国忧民”的片子亦不在少数;

其二:日本影视作品普遍认为,日本陆军野蛮专横,而海军则文明理智,因此陆军有时候会扮演一下邪恶的压迫者,而海军则更多时候是以“保家卫国”的正面形象出现。日本剧作家对战争发动者的谴责,往往只停留在对陆军上,不包括海军,更不包括日本天皇;

其三:“保卫国家”与“活下去”,是绝大多数日本二战作品会出现的台词;

其四:日本影视作品普遍认为,二战的暴发时间是从1939年德国入侵东欧开始,而日本则是从珍珠港事件后才卷入战争,并不包括从1937年的七七事件到1939的长沙会战这段时间;

其五:日本影视作品对德国人的批判力度远远大于对作为同盟者的自身,德国人一般以极其反面的形象出现,但日本剧作家们似乎不认为日军和纳粹是一路货;

其六:右翼认为日本会卷入战争,完全是美国所逼,日本军方是在忍无可无的情况下发起自卫反击战(因此珍珠港事件就不是侵略了),而日方战败的原因则是由于美方军事力量的强大。此外日右还认为,日本之所以发起战争是为了“从美英鬼子手里解放亚洲人民”;

其七:日本二战作品反映日美恩怨的较多,反映侵华战争的相对较少;

其八:无论左翼还是右翼,对侵华战争的描述,往往只局限于伪满地区(日方称为“满洲国”),其次是上海;

其九:无论左翼还是右翼,都将日本投降称为“终战”。

其十:这一点是最重点的,大多数喜欢观看战争片的观众只是纯粹的军事迷,喜欢战舰和坦克的模型、还有仿真军火,这些人本身的历史观很淡薄。仔细调查一下日本战争影片的收视情况,就会发现无论立场是左翼还是右翼,只要影片对军事武器和场景布置有着高度的还原,就能赢得很高的关注度,纯粹以故事内容取得高收视的作品并不多。所以左翼作品受到关注不意味着“正视历史”,右翼作品获得热销亦不代表“死不认罪”。

那么,作为动漫大国的日本,又出产过哪些涉及二战的动漫作品呢?

其实这个话题太广,它并非一篇文章就能讲完的,所以我在文中所提到的种种,只是沧海一粟。

一:左翼反思

这类作品往往能够涉及战争历史的本身、或者从人性的角度去反思战争。

1:《三个阿道夫》

手塚治虫的名作,书如其名,讲述三个“阿道夫”的故事,即:犹太人阿道夫、德国人阿道夫、以及我们熟悉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从题材来看,就不难得知这是一部以欧洲战场为主的作品,但与许多有意“区分”德日两军性质的日本影剧不同的是,《三个阿道夫》正式将日本视为纳粹的同流合污者。手塚的这部作品在连载之初,就注定了它将不同于其他漫画,因为它不是在动漫杂志、而是在新闻杂志上连载的。本作至今未被改编成TV动画。

希特勒如今已经成了恶魔的代名词,张口痛骂恶魔这人人都会,可恶魔是怎么诞生的,却鲜有人愿意去思考。德国影片《帝国的毁灭》中,纳粹团伙不再是一帮只会张牙舞爪的怪物,从而有了“人性”,可是,“亲切”的母亲把毒药塞进孩子们的口中,“和蔼”的父亲拉开手榴弹炸死自己的家人,这些所谓被“美化”的脸孔,不正比“面目狰狞”更令人恐怖么?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冷静的疯狂”。

只会一味地谴责恶魔、却不会去思考恶魔形成的过程,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拒绝承认希特勒最初只是一个普通人,也就等于拒绝承认人经过性格扭曲后就会变成希特勒,而这种将希特勒划为“异形”的思维方式,与当年纳粹的种族划分并无本质区别,当年的德国人若能冷静下来去审视“魔族”犹太人,也许世上会再多几份辛德勒名单。

除了《三个阿道夫》,手塚还在《火鸟:大和篇》中影射了日本社会对历史的篡改,不过这个故事改编成动画时,被和谐掉了这一思想。

2:《石之花》

涉及欧洲战场的动漫,还有一部作品是不得不提的,这就是坂口尚的《石之花》。

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战时的南斯拉夫,男女主角分别是游击队员和集中营里被关押的女性。

不过,与其说《石之花》是一部二战作品,不如说它是像《现代启示录》那样,试图从人性的角度去解剖战争的扭曲面,所以故事的主题,其实大于“二战”这个背景。

3:《中国的天空》

《宫崎骏杂想笔记原画集》里的一篇插画——《中国的天空》第6话:“九州上空的重轰炸机”。本篇改编于中山雅洋的同名小说,只有四幅画,但这足以在笔者的心目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了。故事取材于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中国空军东征日本一事,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句话时一定会惊讶:“什么?八年抗战时我们飞到过日本的领土上边吗?”答案:是的。当时在宋美龄的提议下,徐焕升组织起了一次“空袭”活动,派两架轰炸机把无数张写着《告日本国民书》的传单飞到日本国土上到处抛撒,最终两架战机安全回归祖国。这次“纸弹空袭”在当时轰动了西方世界,空军飞行员回来时被人们当作英雄般地崇拜。被一个空军弱国这么一搞,日本天皇也感到颜面尽失,很快将这件事掩盖了下去。当初在新四军军旅作家胡兆才的《血战》上看到此事时我真觉得一股热血沸腾,想不到这件事在宫崎骏笔下重现了。笔者看过的日漫绝对难以数清,漫龄也超过二十年了,但从来不盲目地哈日。宫老能够拥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观,笔者是感到很高兴的。

4:《国家燃烧》

这是一部在日本倍受争议的漫画,因为故事中有一集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主角(一个日本商人)亲眼目睹到了日军拿起刺刀砍死中国平民的场面,惊讶得说了句:“这就是日本军人的真面目!”这一集一经推出就引起轩然大波,日本民间亦分成了观点截然对立的两派。

很快日本右翼就向刊登本漫画的杂志施压,后来本书的单行本发售时亦删掉了南京大屠杀的情节,这一举动又再度惹来议论,有人批评作者本宫广志是借用敏感话题来为自己的漫画炒作,但也有不少人称赞本宫勇于在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之际创作这种正视历史的作品。随后日本的左翼网友成立了本宫广志的后援会斥责出版社无能,而右翼则在媒体上宣称应该正视历史问题,历史是不容篡改的,所谓“南京大屠杀”只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反日人士妖魔化日本的企图。

本宫本人则说:“《国家燃烧》,正如它的名字所说,讲述的是国家(指日本)因发动侵略战争,而使战火蔓延,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状态。很多人因为国家的意志而饱尝悲苦,甚至丢掉了性命。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战争呢?作为一个日本人,作为一个漫画家,无论如何也要写一写。”

不管如何,《国家燃烧》确实是刺激到了日右们,不少右翼言论抨击本宫“编造”、“歪曲”事实,还有人为此专门写文章“检证”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详见:http://www.geocities.jp/nankin1937jp/page044.html)。

5:《苍天之拳》

原哲夫的《苍天之拳》是《北斗神拳》的前传,书中涉及到了大量日军暴行的剧情,如日军的细菌战、卢沟桥事件等等。原哲夫也很注意当时中国人的民族情绪,如灵王对主角说的那句话:“日本人是侵略者,和日本人相爱的人就是汉奸!”话虽激进了点,但很真实地表达出了一个中国人在那种时刻的想法。

不过,以上这些都在动画版里被“和谐”掉了,剧组有意地删除了日本军旗的画面,而灵王也从一个“民族主义”者沦为“种族主义”者,原著中气愤的表情到了动画版则成了狰狞。

看来“和谐大法”,并非只是我国的特长。

比较认真地反思日军暴行的作品,还有《六三四之剑》的作者村上纪香的另一部作品《龙》,不过这部漫画比较特殊,具体下边再说。

二:右翼招魂

右翼作品,也就是美化侵略、将军国份子视为“英雄”的作品,这类书在日本数量不多但影响力很大,不过当中影响力最大的,却还要属以黄文雄为代表的“日藉台湾人”和“日藉华人”的那些媚日著作。

就涉及二战的漫画书而言,黄文雄的“代表作”有《中国入门:麻烦邻人的研究》,该书又名《新支那论》,此外他写过另一本二战书籍《日中战争——“中国八年抗战”掩蔽的真相》。黄文雄多次称南京大屠杀是国民党为了丑化日本编造出来的谎言,南京事件中的死难者都是中国督战部队屠杀的,此为国民党自导自演,与日本人无关。

黄文雄是个坚定的反华份子,也是“台独联盟”的成员,曾参与过刺杀蒋经国的计划,后来到了阿扁政府里担任官员。除了以上两本书,他还著过《中国食人史》、《中国没落史》等等50多本书“批判”中国。

关于右翼系作品就说到这里吧,反正内容都大同小异,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些基调: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日军解放亚洲人民、美国佬欺人太甚、日本军人为国牺牲、日本天皇无罪、外国人无权干涉参拜靖国神社的自由、东京审判是胜利者强加于日本人的压迫……

还有一些作品,与其说是右翼,不如说是作者政治意识弱得缺根筋,比如《礼武战奇谭》,这部时间背景发生在日俄战争时期的片子,其实是一部卖肉的后宫片,还有一些作品则将山本五十六塑造为穿着暴露的性感美女……估计这些片儿还没被左翼人士声讨之前,就已经先把右翼份子给气死了。

三:抚伤之作

也就是反映战争给日本人带来创伤的作品,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这类作品在日本是最多的,是日本二战电影真正的“主旋律”,其数量远远超过反思片和招魂片。

这种类型的代表有:《再见萤火虫》、《玻璃兔》、《夕岚之街,樱之国》等等。

1:《再见萤火虫》(《萤火虫之墓》)

很多人以为本片的导演是宫崎骏,其实真正的导演是我的偶像高畑勋。

本作是一部经典的“喊冤片”,故事剧情骗走了不少中国网民的眼泪,以致于当初我写文章批判本片时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个女网友还斥责我说:“难道感动也要分国界吗?批判日本人,你还不够格!”对此,我只能无语。

高畑勋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富有思考性,但本片传达的内容我实在无法苟同。相比之下宫崎骏倒是曾画过短篇漫画《中国的天空》歌颂抗战时的中国空军。

我之所以批评《萤火虫》,绝非是鼓吹日本平民不应该被同情,更非宣扬种族论。的确,二战时期有不少日本平民也遭受了磨难,不幸地死于战火之中。可是,造成这一切恶果,又是谁引起的呢?是发动战争最后引狼入室的军国主义者?亦或单纯只是“美国佬凶残”?

我可以肯定地、绝对地说,如果《萤火虫》能够对军国份子作出批判,那么就可以更加突出小人物的悲剧性,更能引人反思,我们之所以同情好莱坞大片里的那些不幸的美国大兵,不正是因为他们被政府利用了么?但《萤火虫》剧组只是一味地喊冤、再喊冤,指责美军那无情的炮火,却不去思考造成悲剧的根源,仅此而已。这才是我批评《萤火虫》等“喊冤片”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去欺辱他人,事后却不断地大声喊自己遭到了对方的反抗,被打得很疼、很惨,那又凭什么资格去获得他人的谅解?

我同情清太,同情节子,同情每一个战争中的受害,无论他(她)是哪国人,但我坚决将《萤火虫》这类只会喊冤却不会反思的影片反对到底。

我绝非在全盘否定日本动画里的人性思考,亦非否定高畑勋,我否定的只是《萤火虫》。如果你想看悲伤与感动,请移步《龙龙与忠狗》;如果你想看日本人对二战的思考,请移步《三个阿道夫》;如果你想看战争给日本人造成的扭曲和创伤,请移步《望乡》……总之,在反映残酷的现实上,《萤火虫》并不够格,思维片面之极,是一部失败的反战片,它和《赤足小子》这样直接控诉战争的作品相比,还要差了一大截。

为什么德国人将索菲•朔尔视为“十大伟人”之一,不是因为她“反对纳粹”,而是因为喊一句反战口号、扔一张反战传单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在整个德国,那些“懂事”的大人们都保持了沉默,只有这个平凡的、普通的、只有22岁的女孩勇敢地做这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儿。德国人在战后用索菲的故事来审视自己曾经的软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年轻更不是借口!

像《萤火虫》这类强调“日本人是战争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本片的真人电影版在反思上更加薄弱),看一部就够了,否则总有一天,你同情不敢像索菲•朔尔那样去承担起反战义务的日本民众会远远大于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

《萤火虫》控诉战争对平民百姓的摧残,首先这是无可厚非的,可问题是它并不追究发动战争的元凶,纵观整部影片,仿佛“元凶”仅仅是美国大兵,而那些把日本人民拖进战争火海的军国份子却没有受到半点批评!在这点上,《萤火虫》凭什么和早它半世纪的《西线无战事》相比?!

2:《夕岚之街,樱之国》

本片的主题和《再见萤火虫》相似,只是背景换成了核弹爆炸。

剧情不断地在现代和二战两个时期回来切换,突显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期望。

其他的就不用多说明了,这类故事都一个基调。

这部作品曾被拍摄成真人电影,但我看了一点后就看不下去了。

3:《玻璃兔》

影片前半部塑造出了一股很狂热的好战情绪,这很容易让人将本片列为“右翼电影”,其实耐心看到最后的话,就会发现本片还是属于反战的一类,正如那本“你长大了就会看懂”的《乡愁》里的一首诗:

“这位少女,我不曾见过,也不曾交谈过,当然也沒有恨过,这样的人,我却要去杀她。素昧平生的人,像我一样写诗,一样为莫札特流泪,即使如此,我还是要远征,去杀害这样的人。我现在非常渴望,当这场愚蠢的战争结束时,少女可以仰望天空,微笑梦想着未来,希望这样的新时代,可以快点来临。”

敏子的父母都死于美军的炮火,因此她敌视所有的美国人。可是片尾当她在一个美军的项链里看到了他的全家福时,又渐渐地放下了那颗仇恨的心,此时曾经参加过军队的哥哥也望着照片中的美国小孩说到:“说不定……我差一点就杀了这孩子的父亲,幸好战争已经结束了……”

接着,幸存下来的日本小孩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念出了本片最有意义的一段话:

“发动这场战争,对日本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可怕和悲伤的事不断地在发生而已。战争会让人类毁灭,所以发动这次战争的国家,必须要负上很大的责任……当日本与其他国家发生纷争的时候,绝对不会再用战争来打败对方、把自己想要的结果强迫对方同意……只要和别的国家和平相处,把世界上其他国家当成好朋友,日本一定可以永远强盛下去,所以,希望可怕的战争不会再度发生了,也请以后不要再发动战争了……”

以上这段台词说完后,敏子将手中那颗象征着日美仇恨的子弹扔向了海边,此时此刻,她终于明白了人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片中常有高喊军国口号的情节,其实那个年代的日本社会就是这样,本片只是如实地反映了出来,这不能说明作者的政治观有问题。但是,本片处理这些敏感话题的技巧,明显远不如美国内战片《冷山》、德国二战片《斯大林格勒》,后两者在展示人的好战情绪时,也很巧妙地插入了反战思考,表现了战争的非理性,而《玻璃兔》却只停留在父母不希望儿子战死这点上,此外没有对战争的疯狂作出更多的描绘,难怪乎有人以为这是一部给军国主义招魂的片子。

总体上,《玻璃兔》虽然比《萤火虫》还要喊冤,并将所有的战争责任都归咎于当时的政府高官,但这部作品还是具有让人思考的地方。

4:《少年青空之夏》

北条司最严肃的一部短篇集,原名《Melody of Jenny》,国内曾译作《难忘青春之夏》,台湾则译为《那年的夏天很笛子》。

本书由《梦之青空》、《无尽的苍穹》、《那年的夏天》三个剧情独立的故事组成。

《梦之青空》发生二战爆发前,日本人村川和美国人乔治因为同样喜欢棒球而结为朋友,但日益紧张的日美关系却使两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们心目中的棒球之梦也随之破裂。后来村川回到了日本,继续着他的棒球事业,但太平洋战争暴发之后他被征召入伍,乔治也参了军并被派驻到硫磺岛上,两人最后都战死了,而他们俩共同的朋友由子——一位美籍日本女性则被关入了集中营,从此生死不明。总之这个故事充满了悲剧性。故事中还明确地将日本在中国的军事行动定性为侵略。

《无尽的苍穹》则类似于《再见萤火虫》、《夕岚之街,樱之国》之类,强调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伤痛。故事中随处见到一些人物高喊反美口号和军国主义言论,很容易让人将其理解为给军国主义翻案,其实北条司只是重现当时的社会场景而已,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当然就是整天喊这些话,而女主角则显然是反战的,二战结束后,她不愿去祭拜战死的男主角,这个情节很有意义。

《那年的夏天》可以说是最有反思色彩的一章,这个故事将战争描写成人间地狱,除了杀戮还是杀戮,没有任何道义可言。主角是逃离战俘营的美国人大卫和一群逃离教育所的日本小孩,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逐渐跨越了种族、国籍、年龄的障碍,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相互扶助着一起度过难关。然而东京轰炸激化了日本人对美国人的仇恨,大卫最终无辜地死在了日本人手中,留下的,只有那支见证了这段悲伤历史的笛子……

战争是非理性的,作为法西斯一方的德国和日本,自然也受到了战争的创伤,可是如何去审视德日民众“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身份,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在这点上,德国无疑做得远比日本更好。在德国的影视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德国人的沉默、盲目爱国、对政府的无条件支持,给纳粹的横行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德日人民就好比强盗的家属,当强盗外出洗劫时,他们不加以制止,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难不死受害者反过来报复他们。对于这一点,德国人很认真地去作了思考,而日本人则更多地强调自己被报复时所遭受的伤害。对于两者的区别,有人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有人则认为是“外在压力”,笔者觉得两种观点都不妥,应该是“内在”与“外在”皆有之。但德国在反思二战的历史问题时,绝不是浮于表面地说几下“抱歉”,他们往往能够从更为深层的角度去打动你的思考。

我在看过诸多二战片之后,最大的感想就是,很多时候破坏性最大的,倒不是“残忍”和“凶暴”,而是那颗“纯朴”的、“敬业”的、“正直”的、“无私”的“爱国之心”,那股“平庸的恶”。

美国影片《刺杀肯尼迪》里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真正的爱国者,应该看好你的政府,别让它乱来,最后毁掉了自己的国家!”

四:左右摇摆

除了以上三种类型,还有一些作品在日本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的立场也许忽左忽右、也许亦左亦右、也许不左不右、或者暧昧不清……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原因很简单,日本是个商业化很强的国家,一部影视作品最在乎的是票房和收视率,而不是政治立场,所以在某些作品中就可能出现既承认侵略行为,但同时又“安抚”日右的情况,而对战争的残酷性也只是停留在“埋怨”而不是“批判”上。其实这类作品,才是最能代表日本民间态度的。

1:《次元舰队》

这部片子在中国网上很受好评,但我个人感觉这片实在很平庸,没有多少值得称道之处,情节拖沓之至,说教色彩太严重,台词占去了90%的剧情,显得非常罗嗦。

当然本片还是有优点的,动画版的第7集明确地将二战时的日本定位为“侵略国”,而最后几集则反映了美国军人的情感世界,可谓比较公正。

故事讲述和平时代的军舰穿越时空来到了二战时期,在他们眼中白种人和黄种人都不是敌人,可包括日本和美国在内的各国领导,都对这艘装有先进武器的强大战舰涎垂三尺……

本片的作者说:“日本人挑起了一场与美国和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这是一场倾全国之力投入杀戮的战争”。这话似乎说明了作者还是承认日本在二战中是非正义的,确实片子里的主人公们虽然是日本人,但并不与日军同流合污,他们的价值观认为日本人和美国人都是人,双方的生命都应该获得尊重。

虽然本片是比较“左”的,但我个人认为作者川口开治是比较“右”的一个人。如果说《次元舰队》勉强还能被中国人接受的话,那么川口的另一部动画《太阳默示录》则除了YY还是YY,这片子里还将台湾称为“亚洲的一个国家”。

2:《战地启示录》

松本零士的代表作之一。书里头的人物造型为Q版,而武器则比较写实。

故事以德军和日军为主角,每一集独立成章,主要描述战争中的人性。

虽然松本并无美化法西斯之意,但松本却是个浪漫主义者,在他的作品里所反映出来的战争往往很“理想化”,以致被人批评假大空,而且反思不足。

但总的来说,这部作品还是比较可看的。

本作曾被改编成动画版,但只有其中三个故事。

3:《龙(RON)》

故事的主人公押小路龙(又名“李龙”)是一个中日混血儿,作品以他的视线串起中日两国的近现代史,时间跨越了整个旧中国史——从满清灭亡到日本投降,其间登场的历史人物很多,包括:鲁迅、河上肇、东条英机、沟口健二、溥仪、马占山、小津安二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蒋介石、江青、周作人、阿桂姐、黄金荣、杜月笙、郑苹如、内藤高治、甘粕正彦、以及影射金日成的金升龙等等,登场的政治组织亦囊括了:满清保皇派、国民党、共产党、朝鲜抗日力量、日本野心家……

和许多立场暧昧的日本二战漫画不同的是,本书作者是以较为中立的角度去评述这段动荡不安的历史,对日军的侵略罪行持以否定态度,并不避讳日军的暴行。

不过本作的结局却也让人无法接受,作者虽然同情抗战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歌颂共产党的抗日事迹,但他同时却认为西藏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故事最后主角投奔达赖去了。因为这个结局招来争议,于是在本书被NHK改编成真人电影时,将这个情节给删掉了。

这种类型的影视作品在真人电影中亦常见之极,可以说是日本政治氛围的一种体现。

战争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将人变成数字,如何宏观、平等、不带政治意识形态地去思考这些“数字”,日本人的路子还很漫长,别国的人民亦同此。

五:德国视角

日本动漫也有不少反映纳粹德国的作品,有时候还是以德国人为主角。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本人在看待纳粹德国时,没有了政治上的包袱,所以对德国人的批判,日本动漫可谓从来不手软,在对其进行严厉谴责的同时,对战争的思考也更为有深度一些。

不得不说日本人在这方面,基本上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但在反思作为纳粹盟友的自身时却往往显得很娇柔造作,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

评价别人,的确远比评价自己来得容易。

1-2:《三个阿道夫》、《石之花》

(这两部作品前边介绍过了,不再重述。)

3:《香芭拉的征服者》

《钢之炼金术师》剧场版,TV版的续集(2003年的版本)。这部动画电影单独列出来看,没有多大意义,推荐结合TV版的剧情来观赏。

故事发生在二战之前,中间穿插着众多真实的历史事件。这部影片对当时的德国还是描述得比较客观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有狂热的纳粹信徒,有修兹这种信奉纳粹但良心未泯的普通人,有无家可归、迷茫的吉普赛人,有弗里茨•朗这样被纳粹排斥但始终爱着祖国的“异端”,有阿尔方斯这样一心报国、但政治观很单纯的青年……

(注:弗里茨•朗是德国犹太导演,代表作有:《大都会》、《凶手就是M》、《马布斯博士》等。)

4:《泥泞中的虎——宫崎骏杂想录》

除了《中国的天空》,宫崎骏还创作过三部描写苏德战争的彩色短篇漫画。这些故事虽然是以德国人为主角,但并不站在纳粹德国的立场上,当然也不偏帮德军的敌人,“枪来炮去”是这些作品最常见的画面,且没有任何政治性的评论,反正是完全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故事,宫老头可以说真正办到了“事不关己”。虽然宫老头在作品中把德军开涮了一番,但同时也对俄军进行了调侃,而美军也很不幸地在最后一刻加入到了被恶搞的行列。

这部短篇集包括了《泥泞中的老虎》、《豚之虎》、《汉斯的归途》这三个二战故事,都是改编自真人真事。有趣的是,故事中所有人物都是以“猪头”的形象亮相(参照《飞天侠红猪》),而宫崎骏本人也在作品中客串(他当然也是“猪头”啦~)。

《泥泞中的老虎》是根据德国二战坦克王牌奥托•冯•卡利欧斯的事迹创作的漫画笔记。卡利欧斯曾以两辆坦克击溃苏联的精锐第一坦克旅独立重坦克团,并成功地全身而退,虽然是为纳粹立下的战绩,但却令军事学家们大为惊叹,反复地对这场以弱抗强的战役加以研究。不过史学家更关注的还是魏特曼击溃27辆英军坦克的事迹,其实卡利欧斯所面临的困难绝不亚于魏特曼,这种关注度的差异反映了世人普遍对第二战场的夸大和对苏德战场的忽视,亦对苏军很不公平。

《豚之虎》的主角则是汉斯和保时捷博士(没错!就是你熟知的那个保时捷),和《泥泞中的老虎》德军的“光辉”形象不同的是,本作的德军多少显得有些狼狈。

《汉斯的归来》(又名《坦克兵汉斯》)是《豚之虎》的续集,主角依然是汉斯。讲述的是德国战败之前,汉斯和几个德国人逃亡的事。不过这么严肃的主题到了这个故事里却变得很搞笑,宫崎骏毫不客气地拿苏美德三方的军人大肆恶搞,而将同情的目光放在了几个头脑简单且笨手笨脚的普通人上,当然,宫老头没有什么恶意,纯粹是在讲一个类似于《虎口脱险》的喜剧故事而已。

除了以德国人为主角的作品,纳粹德军亦经常活跃于其他日本动漫作品之中,不过基本上都是扮演些小丑类的反派角色。

《黑礁》一片里就有主角痛宰新纳粹的情节,不过在现实中,“新纳粹”不一定就是德国人,相反,在俄罗斯、波兰等当年被纳粹德军侵略过的地方,反而更盛行“新纳粹”。

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真善美》(又名《音乐之声》、《仙乐飘飘处处闻》,曾被好莱坞搬上电影),则严厉谴责了德军对奥地利的侵占。(这部动画片有个情节让我至今难忘,奥地利被纳粹占领后,全国上下都在高喊“希特勒万岁!”,但崔普家的孩们却在用发音相似的德语喊“鸭子跌倒了!”。)

《Hellsing》等作品,同样是对纳粹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希特勒作为纳粹的首领,自然也是难逃被日漫恶搞的命运,比如《龙珠》的某部番外篇来了次反派大集合,被复活的大恶人中就有希特勒。

六:边缘作品

有些作品不是以二战为主题,但涉及到了二战,例如《恶灵猎人》、《云的彼端,约定之所》等等。

1:《恶灵猎人》(《奇幻贵公子》)

小野不由美的作品。动画版的第18-19集,中国人林先生和主人公麻衣之间来了以下这段对话:

麻衣:“为什么林先生对我总是很冷淡的样子呢?”

林:“因为我讨厌日本人……”

麻衣:“!…………为什么……?”

林:“日本在二战时期对中国做了什么,你不会不知道吧?连这种自觉和常识都没有的日本人,我很不愿意和他们相处!”

麻衣:“我知道……我当然知道……虽然日本做了对不起中国的事,但我情愿林先生讨厌我不是只因为我是‘日本人’……”

林:“我并不是讨厌你,只是生理上的反感无法消除罢了……”

不得不说小野不由美对中国人的心理分析很到位,也很客观。

……(删节)……

林先生说“连这种自觉和常识都没有的日本人,我很不愿意和他们相处!”,那么,什么是林口中的“自觉”和“常识”?其实就是他前边说到的“日本在二战时期对中国做了什么”。

林并非一个逢日必反的激进民族主义者,他只是讨厌那些没有“自觉”和“常识”的日本人,讨厌那些侵略了中国却连起码的一点歉意都没有的日本人,讨厌那些干尽坏事但事后却还表现得“理所当然”的日本人。

……(删节)……

日本的二战影片和二战漫画,我算是看过不不少了,可是真正能够打动我并引发我去思考的,却只是林和麻衣之间这段短短的对话——它出自小野不由美的这部与二战毫无关系的作品。

(以上评论,摘自我写过的一篇影评:《从林先生与麻衣的对话,思考中日关系》,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a1ccf0100c8ud.html)

2:《人间失格》

《青涩文学》是与二战没有关系的作品,然而片中《人间失格》的第二集,则有提到日军杀害张作霖并侵占中国东北一事,剧中的女记者希望编辑能够将这一暴行公诸于世,但却被热衷于报道八卦新闻赚取眼球的编辑否决掉了。虽然不是二战影片,但这部作品是改编自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出二战前夕日本社会的状态。

3:《黑塔利亚》(《国拟人》)

“黑塔利亚”其实是“hetalia”的音译,据说这个名词是从意大利的“italia”改变而来,本片原名《Axis Powers hetalia》译为《轴心国》更准确些,中国地区为了避免敏感政治话题将片名译为《黑塔利亚》或者《国拟人》。光看片名,就知道故事是以意大利人作主角的,不过……国内有些同志却干脆译为《意大不利》、《意呆利》、《百无一用意大利》、《废柴意大利》……Orz……(当然这些译名大概没有什么实际的恶意,主人公“意呆”在中国的人气很高)

这部动漫有意思的地方是将各个国家拟人化,用人物的个性来折射一个国家的历史,但并不包含什么政治立场,纯粹的少年动漫而已,所以一经推出就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地区大受欢迎(支持者多为腐女),不过由于主角们的特殊身份,这片也引起了很大争议,具体的就不多说了。(另外,由于故事中有段韩国人叫中国人作“哥哥”的情节,结果引发了韩国人的不满甚至暴发抗议游行,最后韩国官方不得不宣布停播这部动画。)

4:《铁腕女警OVA》

日本不乏涉及二战的电影和动画,但在思考历史问题时,大多只是流于表面,或者拍成《战争与人》这类充满政治色彩的红色经典,完全是从政党的利害角度去谴责二战时的日军,真正从普通民众的视角来审视二战的作品并不多。

所以1996年由川尻善昭执导的OVA版《铁腕女警》显得尤为难得,这部并非以二战为主题的作品,对二战历史问题的思考,却要远胜于许多日本二战片。

在这部只有4集、全长120分钟的作品中,涉及到了诸多敏感的历史问题,如二战时曾进行过人体实验的日军细菌战部队(该系列最有名的是731部队)、美军在战后给这些部队提供庇护、日本政府对此刻意隐瞒等等,而从片中那些老兵的生活状况,也让人看到了他们并没有受到战后的审判。

在日本影史上,如此直面这类敏感话题的,大概也只有早期熊井启的黑白电影《帝银事件》和《日本列岛》了。

5:《神隐村杀人事件》

除了《铁腕》,和细菌战事件相关的动画片还有《侦探学院Q》中的《神隐村杀人事件》(动画版第16-21集,漫画版第17-29章),表现手法相对隐讳了许多,没有《铁腕》那么直接了当,但毕竟是日本少有的涉及这类话题的动画作品。

也有一些动画,只是单纯地以二战为背景,但不打算解释当中的历史问题,比如《闪光的逆袭》,这部名义上发生在二战前期的作品,实际上只是一部单纯的科幻片,二战在片中的位置显得可有可无,这种题材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说得通。新海诚的代表作《云的彼端,约定之所》同样是属于这类型,这个故事其实与二战没有关系,日本南北分治的设定只是为了剧情的需要而已。

七:二战之外

我并不认为日本人是不会思考战争的,如果跳出“二战”这个圈子,日本可谓不乏对战争进行反思作品,如《银河英雄传说》、《火鸟:太阳篇》、《火鸟:乱世篇》、《奇诺之旅:和平之国》、《幽灵公主》、《风之谷》等等,这些作品都很认真地去思考战争的残酷性。甚至有时还会涉及军国主义,如《此时此刻的我》就对军国主义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索,这部作品拥有一个看似温馨的片名,却有着一个冷酷的故事,当年上映后大受好评,在海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日本本土。

不过,每当题材涉及二战时,日本作家们就会变得扭扭捏捏、欲言又止,一提到“关键话题”时总只是“点到为止”,很少会去深入其中思考缘由。

而此类作品在表现战争的非理性时,大多只停留在强调日本人民的生命应该获得战胜国的尊重、或者是隔靴骚痒的“检讨”上,真正以人为本地去反思战争的并不多见。而日本人普遍认为平民对二战的暴发完全没有任何责任,也有一些人将所有的“责任”(不一定是“罪责”)归咎于“军部”(尤其是陆军,并非整个军国政府),并认为平民会上战场,完全是军部强迫的,没有哪个平民是自愿上战场的。所以在日本的影视作品里,往往看不到类似于《帝国的毁灭》里那句反思普通老百姓的战争责任的台词(纳粹头目戈培尔说:“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如今沦落至此,是他们咎由自取!”)。

日本影片有时会出现一句“错误的战争”,但这种话不完全是从道义去反省发动侵略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很多时候更是指战略布置的失当,意指“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无能的陆军目光短浅惹恼了美国,结果招来灾祸。正如我前边所说,日本民众普遍认为他们是在珍珠港事件后才卷入二战,且往往钦佩海军而鄙视陆军。

在日本民间,能够正视历史的人士并非没有,但政治形势不容左翼作品在市场上占有过多的份量,本宫广志的《国家燃烧》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就像我们虽然否定那个“动乱十年”,但不会在主流市场上去反思这段动乱史,即使在2006年30周年纪念日时亦是如此。

若要归根结底的话,那又会扯出很多政治话题,具体的不多说了,这不是本文的主旨。不过笔者认为,“中日问题”、“中越问题”、“两岸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中美问题”,没有美国政府对日本战犯的包庇(包括日本天皇和731部队),就没有后来日本右翼势力的猖獗。

相比起日本,德国对二战的反思就要全面了许多,德国的二战影片拷问的对象上至政府、中至军队、下至民众,可谓无所不包含,正是当年整个民族的盲目狂热,才导致了后来的战争悲剧。

德日两国的影视在二战后的经历几乎是相反了过来的。日本在战争刚结束时,拍摄了不少痛责法西斯的影片,如《我对青春无悔》、《战争,和平》等等,但随着时间的过去,日本二战片开始变得暧昧不清起来,到了现在,反而很少去直接描述军国政府的作品了。和日本不同的是,德国人在战争刚结束的几年,基本上是在回避二战话题,之后开始逐渐尝试讨论,并拍摄了一些相关的二战影剧,但最初只简单地停留在谴责纳粹上,到了后来,德国电影在取材上变得越来越广,责问的对象开始延伸到整个民族,并积极地参与了各部反映犹太大屠杀的影剧(著名的作品有《莉莉•玛莲》、《玫瑰围墙》、《何处是我家》、《第九日》、《六重唱》、《死亡终点站》、《犹太失乐园》、《母亲的勇气》、《仁慈之心》、《黑色星期天》、《善意的谎言》、《过客》、《钢琴师》、《再见,孩子们》、《休战的天空》、《命运无常》、《黑皮书》……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非日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所能相比)。如今德国电影已经跳出了单纯的“认错”和“道歉”,从更广的角度去反思历史问题,比如《过客》一片,就思考了和平时期德国人和波兰人的恩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浪潮》,说明了即便在所谓“民主自由平等”的今天,想要培养出一群狂热的纳粹少年,只需五天时间足矣(该事件的原型发生在自由女神所在的美国)。

我在整理这篇文章时,并不想对日本的二战影视作简单的谴责,也不想借此提倡“中日友好”之类,更不想表明所谓的“立场”或者“主张”,我只是写下了自己的一些观感罢。

在看了数百部各国拍摄的二战片后,我渐渐感到,思考“战争”这一责任,并非只是德国和日本的问题,真实的二战,远比我们想像的要来得复杂,如美国包庇731部队、而且在战时曾出售武器给德日两国,苏联勾结纳粹入侵波兰并炮制卡廷惨案,波兰侵略捷克还积极参与屠杀犹太人,法国人崇拜贝当政府并组织志愿军进攻苏联,匈牙利勒紧裤腰带支援纳粹发动的战争,英国对印度人的屠杀堪比纳粹暴行,基督圣地梵蒂岗百般讨好希特勒赢得了政治利益,西班牙是二战中唯一一个和盟军携手庆祝胜利的法西斯国家,此外仇视犹太人的并不只有德国人,欧洲各国在二战时都积极地将犹太人送往纳粹的集中营,可在战后,他们却把所有责任都推在几个纳粹身上……

这些历史话题太复杂、太沉重,不是写一篇文章、也不是笔者所能总结的,思考战争,其实是所有人的责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