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在家上学”暗流涌动。目前,广州“在家上学联盟”QQ群已有400多名成员。“在家上学”作为家长的权利,本没有应不应该的问题,然而坊间疑虑还是不小。

在家教育的火热,让九年义务教育着实尴尬,毕竟义务教育乃国家责任,长期以来耗财耗力不少,得不到家长认可难免委屈。可是,面对教育的落后与陈旧,市场竞争的激烈与残酷,家长护犊情深,可以理解。何况目前学校教育统一规格、大批量、低成本,与生产线如出一辙,过于重视知识的授受,忽视人格精神和灵魂的传承与养成,对孩子伤害极大。

而相比之下,在家上学要灵活得多。“在家上学”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古代的私塾,私塾的历史远比学校教育悠久。有人担心私塾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其实私塾跨年龄、跨代际的交流密切,与真实社会和现实生活无缝对接,比起围墙里面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只会强,不会弱。

因此,现在有人尝试回归私塾教育,是件大好事,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嘉奖,并且这完全是在帮分担义务教育责任,有关部门不应横加阻止,更不应以学籍问题来限制在家教育实验,反而应考虑将财政负担的人均教育经费开始返还家长,民间能办好的都交给民间。

更重要的是,与其对私塾教育指指点点,不如借机反思学校教育的积弊。我国现行教育模式学自前苏联,苏联学自德国。德国相比英法两国,工业化起步较晚,为了追赶西方国家,盲目崇拜工业化,凡事强调标准化、精确化,连教育也不能幸免。而英国的学校教育则介于二者之间,其特点是非常灵活,简单类比就是接近于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比那更灵活,重学力,不重年龄和年级。如果说我们的学校教育是流水线加工,私塾是私人定制,那么英式学校便是弹性流水线作业,综合了两者优势。

我国的学校教育是廉价工业品,随着中国人日渐富裕,私塾复现很正常。民办学校可以充当引进此类教育的先行者,一方面让私塾学生从容出入于学校,免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在不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的情况,让子女获得多样化的教育。政府暂时无需对公办学校大动干戈,只要对民办学校放开手脚。改成了,公办学校借鉴经验,改失败了,民办学校自担后果。

说到底,“在家上学”未必好,但作为一种受教育的选择权,理应受到重视。学生有完成义务教育的义务,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学校和常规教育内完成。至于如何缓和在家上学与义务教育的冲突,如何使“在家上学”为多元化教育探路,则有赖于有关部门的智慧和积极探索。

(文章发表于2013.10.9《新快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