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
2013-11-06 13:13刘峄阳

(荷兰在线专稿)博士学位作为教育等级中最高学衔,颁发的标准应是申请人的学术贡献,然而,大陆官员的在职博士来得太过容易,颁发的标准不是研究成果,而是政治身份。这种博士学位无益于行政能力的实质性提高,只能作为符号存在,徒增了他们的政治资本。

遵循惯例,新一届政府尚未履职时,官方媒体就已开始造势。不同以往的是,国家领导人的学历与英文成为一个突出的亮点。对博士学位的重视体现了官员对“知识符号”的重视,教育背景日渐成为官员的一个重要资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寻求与国际接轨,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文必不可少。相应地,能说英文的官员很容易被“假设”为更为国际化的政治家。这反应了政治环境的一个转向:教育背景正成为官员的美丽光环。

对博士学位的器重本应是件好事。不幸的是,此风之下,政客与学者合流的现象日渐成风。越来越多的官员在做到一定位置之后,跑去高校读个在职博士,给自己增加点政治资历,为以后的晋升准备筹码。更有甚者,官员跑到高校作起客座教授,竟也弄得一副学者型官员派头。教授们也乐得招收官员作为自己的学生,反正都能毕业,何不为自己多些资源,为以后拉课题、跑项目多些门路。于是,越来越多的官员混个学历充充门面,就连部委官员也能在日理万机之余在职获得博士学位。作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候选人,我们一边夜以继日的辛苦,熬红了双眼,一边眼睁睁看着官员们轻松戴起了博士帽。我们不禁要质疑:究竟是官员有过人之处?还是中国的博士来的太过容易?

海峡对岸的政坛也有博士风气,但却是另一番景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活跃于台湾政坛的主要领导人中,很多事出自美欧名校的博士。李登辉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马英九是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宋楚瑜是乔治城大学政治学博士,蔡英文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法学博士。2012届马英九政府内阁名单中,包括最高领导人马英九、吴敦义、行政院正副院长陈冲、江宜桦在内的51名台湾各部委主要领导人中,有博士学位者多达34人,占总人数三分之二,此届内阁也因此被台湾媒体称为“博士内阁”。倘若再进一步剖析最高学位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到:马英九等24人于哈佛、耶鲁、康奈尔、斯坦福、伯克利、麻省理工等美国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陆委会主委赖幸媛等4人则是留欧或留日博士。

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人都了解,从上述的欧美名校中获得博士学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申请者往往要经过很多年的学习,付出极大的心血才可成功。自上世纪80年代解严之后,台湾社会长期流行“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之说。许多学业成绩突出的台湾青年,本就是同辈中的佼佼者,海外留学经历更是令其如虎添翼。台湾海归以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背景,在台湾民选政治中获得一定优势,所担任的职务多突出专业性与涉外性。尤其是沟通美日关系,他们的作用有目共睹。可以说,对台湾的海归官员来说,博士不仅仅是个学术头衔,也是政治资本,并且能够转化为行政能力,贡献台湾的政治与社会。与台湾官员的正品博士来说,大陆官员的在职博士看起来就像是“水货”了。

博士学位作为教育等级中最高学衔,颁发的标准应是申请人的学术贡献,如果能作为政治资本,并转化为行政能力,那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然而,大陆官员的在职博士来的太过容易,颁发的标准不是研究成果,而是政治身份。这种博士学位无益于行政能力的实质性提高,只能作为符号存在,徒增了他们的政治资本。

特约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荷兰在线观点。
题图与本文内容无关

作者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候选人,从事移民、宗教与跨文化比较研究。生于孔孟故里,与圣人为邻,却未曾研读儒家经典。表面放荡不羁,实则谨小慎微,于大节处不敢毁伤丝毫。喜饮酒,好与才俊把盏言欢,但酒量不济,有辱鲁人之名。中学向往作家,大学误入愤青之途,后钻研学问,乐在其中。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