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溫柔。整部電影都浸沒在一片溫柔之中。

一場因為妒忌而牽起的誤會,致使情感錯配,對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子傾注了愛,高高在上從未失敗的良多(福山雅治),猶豫著:是不是要換上一個長期生活在基層、不懂禮儀的親生兒子。所有人都彷彿活在後悔當中。

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現代社會:血緣在法律上依然凌駕於愛,兒子需要一個真正的父親,父親也需要一個真正的兒子。即使法律從未了解愛,在重大問題上,只有直系親屬才可以下決定,這是我們社會的秩序,也是一個盲點。愛不是一切。

可幸是導演還未認同這一點,電影關心的是孩子的將來。導演是枝裕和當上父親,整部電影都洋溢著濃郁的關愛氣息。可是電影鋪展一連串由成人決定的聚會,不禁讓我想起西西的《肥土鎮灰闌記》:為什麼孩子從未發聲?孩子可以選擇自己的父母嗎?因此《誰調換了我的父親》中的日本孩子是如此壓抑,他們的有禮律己,其實是生長自一片來自雙親的陰影當中:他們必須服從、必須諒解。這是東方社會,像一塊又一塊的沉重的鉛,不知不覺地壓在孩子身上。

父親曾經也是孩子。於是電影是建立在一大個問號上。電影中的父親其實都在猶疑,都在捫石渡河,像良多般帶著深深的憂鬱養活自己的兒子。良多是電影中的最重要角色,他不滿意父親對自己的愛,曾經離家出走,父親從不明白自己的內心世界,也不曾與他遊玩嬉戲。他用自己的努力換取自以為高尚的職業,有豐裕的物質生活,以為自己成功了,以為自己的成長方式一定正確。可是當他的親生兒子琉晴跟自己一樣離家出走,他便明白,他永遠要活在一個問號之上,世上沒有絕對的正確方法,情感像變幻無常的海,愛,從來不是平靜的湖,情感世界洶湧,任何時間都要全神貫注,不急不緩,一個決定,足以讓人抱憾──這是一個壓抑的漩渦。

在愈來愈複雜的社會,親子關係變得愈來愈複雜。電影中對簡單的原始小鎮生活,明顯嚮往。只是生活在大都會的你你我我,溫暖的愛就像一個大網,處處都是漏洞。但願世界上的人,都能像電影中的一樣,有無微不至的父母,也有永遠體諒父親的孩子。

本文同刊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