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拉萨四个多月(6月底-11月中),拍了许多照片,按拍摄时间选些发在博客上,这也是帮助自己整理照片。

以下是6月30日拍的照片。地点是帕廓街、大昭寺广场及自治区人民医院。

以大昭寺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而右绕的街即帕廓街。我曾写过:“帕廓街不仅仅是提供转经礼佛的环行之街,而且是整个西藏社会全貌的一个缩影。”这几年,更增添了一些缩影,如房顶上的狙击手、满大街的便衣,以及布满老城的大街小巷里的警务站。照片左侧的几个帐篷之处,即对藏人实行查证件及搜身等的警务站。
                                      

当局称,帕廓街区的整治目标是“净化、疏散、改造、提升”,于是从来就在这条街上摆摊的小摊贩都被“疏散”了,而在帕廓街上开商店的大多未搬走,绝大多数店主都是汉人或回族人,正如照片上“卓玛珠宝店”的“卓玛”其实不是藏人。

照片左侧飘着中国国旗的挂牌单位,即“八廓北街便民警务站。”仅在这条环状的帕廓街上,即有3个警务站,而附近小巷里也有多个警务站。

名义上是“便民”而实质上执行“维稳”任务的警务站如天罗地网,据中国官媒报道:2011年底,拉萨建成135个便民警务站,包括拉萨市在内的西藏自治区共建676个警务站。

照片左侧的大片藏式建筑,其原址即著名的冲赛康(Tromsikhang),位于八廓北街,在著名的朗孜厦(西藏噶厦政府原拉萨市政厅)斜对面,约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六世达赖喇嘛时期建造,是拉萨城内的颇章(宫殿)建筑,但在“拉萨老城保护工程”中彻底消失,被改造成了具有改写历史用途的“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

被迁移走上百户原住户的冲赛康,摇身一变成了“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实际上与在布达拉宫下面改设的那个名为“雪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样,是又一桩改写西藏历史的浩大工程,且更加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如中国官媒所报道的:“驻藏大臣衙门的复原陈列,可全面展示和介绍驻藏大臣制度的源起和历史发展,以及历任驻藏大臣在维护祖国统一、巩固祖国边防、促进西藏社会发展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

耐人寻味的是,这个“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是在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生日这天开馆,难道这满清驻藏大臣是中共党员的前生吗?

在改写历史的“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前,碰上CCTV记者正在采访一位未知名的官方学者,又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老调重弹。

我在5月间写的我们的拉萨快被毁了!救救拉萨吧!!一文中所写的成为现实:“原本有着宗教意义的帕廓不会就此变成空空荡荡的街,却会变成专为游客而存在的熙来攘往的街,但不再是藏人转经朝圣磕长头的街了,即便有磕长头的朝圣者,也是给游客助兴的背景……”

改写西藏历史的荒唐工程一个接着一个。“整治”之后的拉萨老城将会出现多少个改写历史的展览馆或纪念馆呢?清驻藏大臣及病故于1950年代的藏人大学者根敦群培,甚至早于公元7世纪的唐朝文成公主,纷纷被改塑为“爱国志士”,这虽可以创旅游经济之收,更可以获意识形态之利,实乃愈加深入的殖民化。

挨着大昭寺的藏式建筑如“葛如厦”、“嘎多厦”、“车松厦”,是当年随着大昭寺修建起来以后,在大昭寺的周围逐渐出现的,在过去属于噶厦政府所有,租借给商人和居民,其中,“葛如厦”三楼上有间小屋即根敦群培临终前住过的地方,却在“拉萨老城保护工程”中,将整个“葛如厦”一至三楼的所有房屋改为“根敦群培先生纪念馆”,而原住户约几十户人家都被迁走。

去年5月27日,两个安多青年在大昭寺与八廓街派出所之间的帕廓转经路自焚,而在自焚前夕他俩投宿与大昭寺南面相对的满斋饭店(即照片左侧的藏式建筑)。故当局迁怒满斋饭店,不但将开饭店的老板夫妇与门口的保安抓捕,而且还没收了满斋饭店的全部财产,不久将其改设为“拉萨市八廓古城管理委员会”,八廓派出所也立即升级为“八廓古城公安局”,甚至拉萨老城也被命名为“八廓古城”,借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老城改建,其实是一石二鸟,更有“维稳”的目的和安排。

中国国旗、摄像头,以及屋顶上的狙击手。

摆在大昭寺广场上的众多牌子图文并茂地介绍党和政府及领导们如何规划和建设“拉萨老城保护工程”。

然而,正如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说:维修古建筑是让它祛病延年,带病延年,而不是返老还童!有文物保护者也说过,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而非把它弄得半真半假,不然这会成为一种变相的破坏……古物就应该有古物的样子,既便它破烂不堪,它也代表着当时的历史,我们要看的不是新修之后的富丽堂皇。

一直跟踪我们数小时的几个便衣之一,被我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拍到侧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