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不是一个好教材

         

张鸣


眼下,随着儒学的再次复兴,《二十四孝图》也再次走红,好多旅游点,都张挂二十四孝图,很多地方,为儿童讲授儒学经典,不仅有《弟子规》,还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在好多人眼里,提倡孝道,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好事情。


鲁迅先生曾经撰文,特意表达了对《二十四孝图》故事的反感,特别反感这些故事体现的虚伪和残忍意味。“老莱子娱亲”,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爷子,为了博自己的父母一笑,身穿儿童彩衣,而且“诈跌”,做婴儿状啼哭。“郭巨埋儿”,仅仅因为家贫,做奶奶的把食物给儿子吃,做父亲的就要把儿子埋了,幸亏挖到半截,挖出一罐金子,这才作罢。


这只是二十四孝图中,最扭曲的两个故事,其他的故事,其实也一样带有虚伪和残忍,在人家的宴席上,揣几个橘子,被发现了就说是自己母亲爱吃,带回去孝敬母亲的。谁能证实呢?冬天里,母亲要吃鲤鱼,这并非特别困难的事情,设法去捞可以,去买也行,脱光了躺在冰上,鱼就破冰而出,这不是故事,而是神话。怕蚊子叮着父亲,有钱买蚊帐,没有钱可以用艾蒿熏,自己脱光了躺在父亲床边,就能够让蚊子不叮父亲了吗?他家那里的蚊子,仅仅有一个小分队吗?至于双亲亡故,刻两个木头人顶替,妻子对木头人稍有懈怠,就立刻休掉妻子,不仅不负责任,而且矫情。


在有皇帝的时代,王朝政府都希望臣民忠孝两全,而孝子又是忠臣的基础,所以,孝就变成了绝对化的孝道。不是奉养父母,给他们养老送终,而是非得变出许多新花样来,才算是孝。二十四孝问世后的所谓孝子,每每要割股疗亲,父母病了,做儿子媳妇的,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熬成汤给他们吃。而跟孝道有关的烈妇和节妇,更是可怕。丈夫死了,最好是殉节,其次是守节,哪怕从
18岁守到80岁,也必须守。这样的孝子节妇,才是历代表彰的典型,留下来的牌坊,大多是纪念这些古代英模的。


不仅如此,明清时代的法律,明确规定,父母对于子女,有绝对的支配权,可以买卖,如果父母认为儿子不孝,可以到官府告儿子忤逆,只要这样的告诉发生,儿子不管是否真的忤逆不孝,都死定了。甚至,如果父亲在追打儿子的过程中绊了一个跟头跌死了,那么儿子也要判死刑。反过来,即使父亲无缘无故杀了儿子,也可以免死。


不消说,孝道被法律和政治强调到这个地步,原本基于人类一般情感的孝,就已经变味了,变成了残忍和虚伪,一种不人道的社会道德。而二十四孝图,恰是这种社会道德的图解化的展示,而且从古至今,都是专门针对儿童的展示,显然,在今天,这样的展示,不仅不可能真的教会儿童孝顺,而且会有很大的副作用。


其实,孝敬老人,是人类的一般情感,并不专属哪个民族。父母年老,需要儿女反哺,赡养和照顾,在古代社会,本是一种常态。因为在那个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欠缺,养老问题,只能靠养儿反哺来解决。针对相应的社会现实,提倡相应的社会道德,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把这种道德绝对化,强化到不近人情的地步,甚至充斥残忍和虚伪,实际上,不仅孝作为普遍道德不会被人们认可,而且每每会走向反面。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