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沛理说,九七回归前,当中国与英国就香港的前途争议不断,香港往往被视为夹在生父(中国)与养父(英国)之间、两面不是人的儿子。这个比喻听起来异常陈腐,却有助我们理解今日香港人的行为心态,尤其是对大陆的抗拒。

「亲娘不及养母亲」,也许是中国人的传统智慧,但是要一套建基于「骨肉分离」的领养政策得到顺利执行,还是需要若干程度的理论解释和学术体面。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大著作,分别是一九七三年发表,精神分析学始祖佛洛依德最小的女儿安娜与两位学者合著的《从新的角度看什么对孩子最有利》以及哈佛法律学院儿童权益保障计划总监巴托莱特一九九九年出版的《弃儿》。

安娜与她的合著者在《从新的角度》创造了一个新词,一下子就提升了养父母要求孩子「向其效忠的正当权利」。他们用足以跟「生父」和「生母」等量齐观的「心父」和「心母」来取代那个冷冰冰、散发著「次货」味道的惯用语「养父母」。

师承父亲的安娜本身是精神治疗师,对她来说,心理状态是衡量一切的最终标準。她认为,如果将孩子与其「心父」和「心母」强行分开,孩子的「心理健全」将会大受打击。

《从新的角度》为美国近六十年来的儿童福利法例制定概念框架。它的观点简单但强而有力,用香港人容易明白的说法是:儿童的心智未成熟到可以理解和实践「两面效忠」的程度。倘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不知道「最爱是谁」的「效忠矛盾」,定会感到非常焦虑和不安,大大窒碍他们心智和人格的发展,出现很多心理和行為的问题。因此,当一个被疏忽或被虐待的孩子被「转移」到寄养家庭,而他又与养父母建立亲密关系,政府和法庭便应尽量避免「拆散」他们。

从以上这些分析角度,大可看出部分香港人对北京效忠矛盾的来龙去脉。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