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主是个过程,是分阶段的。民主不是尽善尽美的制度,只是人间尚未找到比民主更好的制度,那么,相对地讲,民主就是当今最好的制度。现在被人称为民主的国家大多处于民主的第二境界,有的处于第一境界。今天刻画出第三境界的轮廓,有助于人们站在未来看今天,从而增强民主自觉,加快民主进程。民主第三境界的主要特征是:政府缩微化,非政府组织普及化; 政府的管理规则与民众行为规则相衔接,公权力与私权力能互补; 官民合一,实行义务官员制;一国之内的民主将过渡为”天下为公”的全球民主。

   关键词: 民主制度; 社会制度; 政府管理; 非政府组织

   一、好总统往往谨小慎微

   世界上有不少国家设有总统。尽管总统的职权各不一样,可总统这个位子的光彩夺目则是一样的。要不,他们干嘛要花那么大气力去竞选呢?

   不过,真要坐上总统的位子,他们又会觉得这把交椅犹如”针毡”。前不久,有个国家的总统喝了两瓶啤酒,酒店里不要他付钱,他就没有付,后来被媒体抖了出来,搞得总统相当难堪。

   “两瓶啤酒算什么?何必兴师动众?”有人这样评价。这种评价有点道理,两瓶啤酒确实是小事一桩。别说两瓶,就是十瓶八瓶对百姓来讲也算不了什么。可是,总统不是手中无公权力的普通百姓,总统是握有公权的高官,贪图小便宜之举是与总统的品德形象绝对格格不入的,他们必须要做普通民众的道德楷模。

   对有些国家来讲,不仅总统难当,而且总理也不容易当。北欧有位总理出访非洲,经费超标。公民便在电视里对总理提出质询。总理作出了回应,公民还是不太满意,直到外交部长补充说明经费超标原因是总理到了非洲后,对方安排上有变化,公民方才罢休。还有位西方大国的男性总理,喜欢东方的乌发,便把金发染成了乌发,也引起国人的非议,让总理颇为尴尬。

   啤酒、染发所有这些都是小事,小事被”小题大做”后,社会影响并不小。中国有句成语,叫做防微杜渐。他们对总统、总理的小题大做,就是防微杜渐。任何大案要案都不是偶发的,都有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防”了”微”,就避免了出大错。西方某国有个卫生部长,他是越南孤儿,被白人领养后,成长为博士、医生,后来又当上了卫生部长。可是,在他当上部长后,与当地人差距拉大,周围有人妒忌,搅得住在公寓里的卫生部长休息不好。卫生部长便住进了办公室。对不起!不住则罢,住了就得付房租。卫生部长主动付了,一切按照对高官的高标准要求办事,很快, 2013 年,卫生部长就升为副总理。

   不过,”防微”毕竟给官员带来不安。西方有人说,官员有”三怕”:一怕议员,二怕传媒,三怕百姓。也有人说,是”四怕”,还应当加个”怕法规”。这无疑是对的。人,尤其是当官的人应该敬畏法律,特别是要敬畏作为母法的宪法。不仅应当加上”法治”这一条,而且应当把它置于第一条。从官民关系上说,官员有三怕、四怕,这种”以法治国”的”法治民主”是民主的”中级阶段”,即”第二境界”的一个特征。

   “民主”一词自从在《左传》和古希腊闪亮出现以后,两千年间没有变成现实。民众在古罗马仍为奴隶,在封建国家仍为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近代民主的第一境界是”人治民主”。如果这个国家的领袖讲民主,民众就会享有一点民主。如果这个领袖脸一变,像拿破仑那样,后来称了帝,民主就化为乌有。”人治民主”是脆弱的。前一个领袖讲民主,换一个人上来,人亡政息,未必继续讲民主。当然,民主的脆弱程度又是各不一样的。中国是亚洲第一个倡导民主、走向共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搞复辟最难的国家。西方有的国家在实现共和后,复辟帝制,一搞就是好几年。在中国搞复辟的人只能维持几天、几十天。袁世凯称帝时,中国有几百家报纸开天窗。但是,”人治民主”毕竟缺乏完整的法律保障,很容易出现半封建和半民主、假民主。

   在民主的第二境界: “法治民主”的社会中,普遍有这样一些敬畏: “总统怕议员,议员怕百姓”,因为总统要听议员的,议员得听百姓的,不听百姓的就当不成议员;”官员怕传媒”,是因为传媒是喉舌,而这喉舌是长在百姓嘴里的。至于法律就更不用讲了,它是多数人意志的体现。因此,说到底,以总统为统帅的官员怕百姓。官员怕百姓,是好事情,是民主的表现,是官场文明的第二境界。反之,如果是百姓怕官员,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专制的,至少是缺少民主的。怕,绝不是像老鼠见猫那样怕。怕,是生活语言,是通俗说法,用逻辑语言,就是公民第一,就是由民做主,不是由官做主,甚至也不完全是替民做主。官员完全是以民之主为主。官员只能是民众的公仆,不是高高在上的老爷。

   二、民主虽非尽善尽美,但人间尚未找到比民主更好的制度

   民主要求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即使从长远看,少数人的意见可能是远见、高见,多数人的主张可能是短见、浅见,那也得少数服从多数。办事总要从群众实际状况出发。这实际状况包括见解、主张。认识水平的提高,从来都不是拔着自己的头发往上提。有出息、有本事的少数人应该用自己的远见、高见来引导、说服多数,但是,在说服不了、引导不动时,还是要服从多数。说服不了、引导不动,只能说明不是少数人说服力不强,就是少数人的所谓正确是相对的。再说,在少数人内部的那些远见、高见,是不是都一样远,一般高呢?

   未必!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少数人的远见、高见之外,是不是会有更远的远见、更高的高见呢? 难说! 因此,在行动上只能求出最大公约数,只能坚持少数服从多数。

   少数服从多数是正确的民主制度,但未必都是先进的,未必全是正确的。通常讲的最大公约数,不管大到什么程度,不管被颂为多么正确的决策,都不能给所有的人带来同样的利益。选举选出不合适的人选这种事也是各国都有的。希特勒也是选出来的。他本来得票不是很多,但他利用大家为失业而痛苦的情绪,扬言他上台后”能解决失业”,骗得了选民的信任。这也告诉我们:民主是个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创造出来,有可能要在官员文明的高级阶段,或者说要在”第三境界”才能变成璀璨的现实。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比民主更好的制度诞生之前,第二境界的民主就是最好的东西。不能因为现有的民主有缺陷而因噎废食,不能因小失大。将来若有一天比民主更好的制度出现了,它也只能是对第二境界民主的发展。

   民主包括两种民主形式:一为协商民主,二为表决民主。两者各有优劣,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偏废。从世界范围看,有的国家侧重协商民主,有的国家强调表决民主。问题是实行协商民主的,要做到充分协商,在”充分”二字上多下工夫,不是走过场,不要耍手腕,更不能以协商民主来取代表决民主。有协商必然有引导、诱导。在引导、诱导中又难免有或多或少的误导,难免有被引导者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违心的奉承。这是协商民主的致命弱点。侧重于表决民主的,不是要放任自流,不能不择手段拉选票,更不是要放弃协商。一般说,是先协商,尔后表决。以表决为决定,决定权在表决。协商不一致,要表决;协商一致,也要表决。表决可以去掉违心的奉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误导。因此,表决民主高于协商民主。只有由选民表决出来的官员才能体会到”权为民所授”;只有体会到”权为民所授”的官员,才能心甘情愿地、心悦诚服地践行”权为民所用”。

   表决又有两种: 一为直接表决,二为间接表决。从理论上说,直接表决最能反映、体现公民意愿。很多人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不可抗拒的定律:故事传五遍必然走样,这就是说,间接表决一定会打折扣,间接的间接一定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力求直接表决。只有在文化水平低下、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实行间接表决。不过,也不能把”文化低下”、”交通不便”变成排斥直接表决的借口。20世纪40 年代初,陕甘宁、晋察冀边区广泛推行的”豆选”和”香选”就是很好的案例。文化再低,对村长、乡长、县长人选的高下也是能分清楚的。2012年,中国98%以上的村委会实行了直接选举。以下促上,今后应自下而上地推广直选。

   在表决民主中还有差额选举与等额选举的区别。等额选举必然是”高票当选”。”高票当选”会给当选者带来光彩,带来自信,有可爱的一面。但是,也要看到另一面,等额选举带来的”高票当选”,同人们三天两头批判的”面子工程”没什么两样。等额选举会助长个人或组织的虚荣心。而这种虚荣心对于应当”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的官员来讲恰恰是最为有害的。差额选举对落选者来讲,也有个丢面子、挫伤积极性的失落感问题,不过,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还不习惯于落选,包括群众对落选者的看法也有个不全面的问题。如果差额选举时常有,处处见,落选者一大片,”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便会激发落选者”另辟蹊径”的积极性,便会把落选者视为”奥运会上的第四名”。国内外不是有很多这一届落选,下一届当选的例子吗?哲学上有个重要原理:”认识是过程”。在选举问题上,也要允许选民对候选人有个认识过程,允许候选人有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民主是个好制度。好东西往往会成为一种旗号。当今,一些实际上不民主的人也自诩民主,标榜民主。有些人以反对”不民主”起家,可是成功之后便把民主丢在了脑后。有些人对上死劲地要民主,可是对下又不给人以民主。还有些人,对亲者有形式民主,对仇者连形式民主也不给。这些,都是在给民主头上抹黑。一切真正拥护民主的人,都要爱护民主,珍惜手中的民主权利,而不滥用民主,不歪曲民主。

   三、除了沙漠,都有左中右

   几十年前,中国流行一句名言:”除了沙漠,都有左中右。”这话是对的。只要不从中引伸出打左、打中、打右,就是对的。有人不赞成用”左”、”右”划分,那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打右打左,以左打右,打得人一听”左右”二字,就条件反射,想起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打”字。超脱点想一想:一双手还分左手右手,怎么人群就没有左右之别呢?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依然分”左翼”、”右翼”。我们有时也用”左翼”、”右翼”来区分外国政治势力。屁股决定脑袋。有不同的利益群体就难免有不同的政治主张,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生产力的作用不同,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政治见解。

   承认有左、中、右三方面的人群存在,就应当发动左、中、右,让左、中、右一起来参政议政。中国在人大、政协、政府中一直有左、中、右的人参与。再早,在陕甘宁、晋察冀里实行”三三制”,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左、中、右各占三分之一。在陕甘宁参议会的一次选举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威信极高,选来选去共产党的议员多出一名。为了严格坚持”三三制”,当选的徐特立主动退出,让一位白先生进入。后来,共产党又详尽阐述了成立联合政府的正确主张。联合政府就是把左、中、右联合起来的民主政府。因此,人民称赞”民主政府爱人民”。共产党成为共和国的执政党不是偶然的,也不完全是打仗打出来的,这是人民的选择,是人民对民主的选择,是人民相信毛泽东、黄炎培的延安对话,坚持民主就能突破”兴勃亡忽”的周期律。

那么,什么叫左、中、右呢? 通常的说法是: 左为激进,右为守旧,中是介乎两者之间。可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并不这么简单:形左实右者有之,以左反右者有之,把左和中都当右来反者也有之,把左和右当作政治靶子来射的事则更多。这就提醒我们,分清左、中、右与正确对待左、中、右是民主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课题。民主的课题要在民主中寻找答案。是激进还是保守,是”过”还是”不及”,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更不能由个别领导说了算,(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