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2013年,教育改革是教育领域最热的话题。2014年,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许多以往停滞不前或悬而未决的内容都有可能在新的一年取得新的突破。值此新年之际,我们邀请了几位核心作者共话改革。过去的一年,他们与我们一起直面改革难题,发出了犀利又不失温暖与建设性的声音。今天,且听他们说说自己心中蕴藏已久的改革期待。

直面难题敢碰问题就有新突破

耿申(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是个既需要不断革新以适应时代变化,又需要循序渐进以保持秩序稳定的行业;是个既必须强调公平和均衡原则,又必须为特殊孩子保留足够支持其发展的特殊条件的事业。

教育的这一特性既给教育者、管理者乃至学习者提供了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同时也给他们留下了被社会批评、指责和攻讦的庞大缺口。当一个社会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面貌日新月异的时刻,人们往往会变得“喜新厌旧”,教育会因其“保守”的一面而成为舆论谴责的对象。

2013年,中国教育就在这种不变不行、变也不行,如此不行、不如此也不行的尴尬局面中天旋地转地熬了过来:讲理论,很少听到“不同观点”;举措施,从来没有“多数赞同”

信力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2013年,“改革”可谓是最热门的词。而教育改革,也随之引发众多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顺应改革大潮,更重要的是某些教育模式长期“知错不改”,逐渐消耗越来越多国民的信心和期待。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这一年纷纷出台政策,善意回应民间的各种呼吁。

李克强总理曾说,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此话真是一针见血,而既得利益也依旧会是2014年教育改革的最大拦路虎。打破利益格局虽不需要刀光剑影,但也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

耿申:中国教育长期存在一些制约事业发展、妨碍质量提升的体制、制度和传统习惯方面的弊端,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也是人们寄希望于2014年教育的尖锐矛盾有所破解、突出问题有所克服、国民对教育的满意度有所改观的基本理由。

但是,几乎所有重大的教育问题,都不像机体上一颗百弊而无一利的冗余肿瘤,可以麻利地用改革的手术刀一举切除了事。我们乐于看到上海的PISA成绩三科皆拔头筹,但不喜欢同时看到课外学习时间也全面“夺魁”;我们希望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设施设备和师资均衡,但不希望属于人类正态分布的那百分之一二天资优秀的孩子被淹没在平庸之中;我们认同考试招生制度不改不行,但也难免为没有了高考之后公平可能会丧失而恐慌……

信力建:打破利益格局,重建教育信心,要求政府做该做的事情。最关键的就是由政府全面保障所有国民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保障国民平等享有义务教育,是国家对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所需要的义务教育经费应该全部由国家承担。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客观而言,我国教育在过去10年中,获得很大的发展,但一些“老大难”问题,诸如择校热、应试教育等,仍在困扰着教育发展。教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解决老大难问题,重塑教育的形象,恢复老百姓对我国教育的信心。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三年来,公众对教改充满期待。但勿庸讳言,改革尚未进入深水区,尚未触碰实质问题。新的一年,教改必须有实质性突破。

走出“唯公平论”教育才有未来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2013年,“逆袭”成为一个热词,指在逆境中反击成功。在中国版的“阿甘正传”中,最正当的通道是借助教育成就梦想,即“知识改变命运”。每个人都有奋斗的权利,不管其生活机会如何、命运如何,借助教育公平都有可能提升自己的境遇——这是一个急迫的中国梦。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教育机会均等所对应的是原子化的社会观,强调竞争与“出人头地”,它是以绩效与成就为基轴的再阶层化社会,这与其所替代的以血缘或财富为基础的阶层化社会,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它并未导致一个团结的、整合的社会。

顾骏(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当前,很多时候,教育改革难以迈出实质性步伐,根本原因就在于国人把教育公平当作唯一的诉求,似乎离开公平,教育本身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固化已成现实的背景下,讨论教育不谈公平,很难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这是实情。但一味强调公平,甚至因此无视教育在宏观上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微观上承担着确保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这两大基本功能,再精心设计教育改革也只能是缘木求鱼。遗憾的是,这恰恰是今天中国教育界和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社会环境。

刘云杉:寄望教育公平实现的逆袭,有一明一暗两个功能。

显性功能是教育异化,人们期待教育成为夷平社会阶层的利器,但实践中教育却无形中充当了重新洗牌的核心机制。荒诞但合理的逻辑由此成立:促进整合与团结的教育成为稀缺机会、优质资源分配的代理者。

隐性功能在于,在教育公平所服务的民主社会中,正在举办一场规模盛大的赛跑,政治层面上的平等参与动员,经济层面的投资收益诱导,让越来越多人卷入竞争。不管是兔子,还是乌龟,都来比赛跑步。在过度的训练下,乌龟确实跑得与兔子相差无几。在这一场诡异的赛跑中,教育用一套充满正能量的心理按摩术,化解种种怨言疑惑,维持着人们对规则的信任与服从。

顾骏:中国素称教育发达,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科举制堪称走在世界前列。但这一领先不是源于作为知识生产体制的教育的先进,而是源于作为社会流动渠道和官员选拔机制的先进。上千年时间里仅仅以几本从未改变的典籍做教材,并从中选考题,何来知识的创新与突破?难怪西学东渐之后,科举制终于寿终正寝。

当今的中国教育如果仍然陷于“社会流动渠道”和“官员选拔机制”两大窠臼中无法自拔,“八股文”之后出现的是“题海战术”,如此惯性下,教育改革又能有多大突破?

刘云杉:教育公平不过是诸多公平之一,教育公平只有在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与社会权利较为均衡的前提下,才能有效运行。若无后者的综合保障,希望以教育公平的薄弱之力来推动社会诸多层面的公平,实现所谓底线平等,无异于螳臂当车。如今,唯有走出“唯公平论”,才有中国教育的未来。

教改共识要从文件走向实践

熊丙奇:毫无疑问,教改依旧会是2014年教育领域最热的词。但我不希望其只热在文件中,我们应该把教改共识变为教改实践。2014年,我国教育如果要取得突破,突破就在于动真格推进教改。

汪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始终是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两项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一项是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一项是考试招生制度。也正因如此,2013年,教育领域围绕这两项制度的改革正式启动,从制度层面开启推进素质教育新的征程。从总体上看,破除教育内涵发展瓶颈的思路渐趋清晰,虽然将改革方案付诸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毕竟让人们看到了一缕新的曙光。

熊丙奇: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其实已经十分清楚。当前需要的是具体落实的路线图和时间节点。对于看准的改革,不能再拖延。社会舆论对教改充满期待,不能一次次让大家的期待落空。

汪明:当前,《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已正式颁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单纯用学生考试成绩、学校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必须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虽然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但下一步如何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方法、科学使用评价结果、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仍然还有大量细致繁重的工作要做。提高认识,转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学校的质量观、家长的成才观,同样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也是破除教育内涵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如何让考试招生这根“指挥棒”将教育引向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轨道,有效发挥其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正面引领和导向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难的改革课题。如何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如何完善以学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制度;如何完善以学生统一入学考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的高校本科招生录取制度,同样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我们有理由相信,2014年将会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深化年,促进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仍将是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信力建:2014年,我期待教育继续改革开放,不再以计划性行政思维和方式来管理教育,让教育最大程度提供各个层次的不同需求。

国民有选择接受哪一种教育服务的权利。民间自由教育之所以灵活优秀,在于它基于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适时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谁能够提供最广泛最到位的服务,谁就能够占有市场,而市场会自动进行优胜劣汰。比如,国际化教育2014年将成为竞争热门的教育服务之一。如果教育市场足够开放,民资和外资进入后,教育的多样性功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只有当教育释放了活力,它才能够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实现民族福祉,让国家走向富强。

耿申:相信2014年的中国教育一定会比2013年有长足的进步,这是大家的殷切期望,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信心所在。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教育事业,支持教育事业,同时,还应当保持一份柔韧的耐心,给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个宽容幅度,充分相信教育工作者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相信他们正在为使中国教育成为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而全力以赴地拼搏着。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