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會的實與虛

◎ 鄭正煜

柯文哲說:「我入黨就容易選不上」、「我退選,民進黨也打不贏」。針對台北市長選情的悲觀,蔡英文提起「須與公民社會的關係做出抉擇」,並提到「過去的政治習慣(指選舉)是否須要與時俱進、有所改變」。隱含質疑柯文哲是否須要入黨參選的必要性。

選舉的政治性具有極端特殊的社會、文化生態。一百多年前美國西部開拓時代,還有國會議員穿著馬靴、身佩槍枝進入議場開會,此時的問政訴求勢必有極端不同的政治樣貌。同理,「看見台灣」如果不是齊柏林和吳念真,而是民進黨部拍攝,鐵定不會這麼轟動。所以公民社會有公民社會的特有生態,當柯文哲轉型為「台北市長候選人」的政治要角時,柯文哲現有的光環是否還有可能維持?蔡英文在二○一二選戰宇昌案的媒體戰中有血淚教訓,針對中國媒體當年對待蔡英文與今日對待柯文哲的特有歧異,應當是蔡英文本人與大家回歸理性思考的時刻。

台北市長選局一直令本土政黨備受艱辛,其中公民社會最強勢的軸線是中國化教育,讓台灣的子弟喪失對台灣本土的土地情懷與使命感。自己支持者的子弟與眾多學子,不斷被動用龐大國家資源進行藍營思考的教育洗腦,想起來令人悲傷與憤慨,這一點應該非常值得蔡英文深思!

(作者為教育台灣化聯盟社長)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