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在《明報》總編輯被撤換後,一些學者和時事評論員期望新媒體能夠製造輿論。那邊廂,台灣《蘋果日報》大前天(1月15日)跟當地五家獨立媒體合作,那些媒體可以上載報導或評論在《蘋果》即時新聞平台,《蘋果》不會審核標題和內文。本網就此電郵訪問其中一家合作單位《苦勞網》的記者孫窮理,看看香港有沒有東西可以參考。

006
圖一:《苦勞網》成立於1997年,是一個長期關注台灣社會運動相關訊息的網路媒體,宗旨為「運動的媒體,媒體的運動」,透過實地採訪與報導評論,介入議題,包括反核反媒體壟斷。(圖片來源:《苦勞網》截圖)

(健:本網記者易汶健;孫:孫窮理)

健:是《蘋果》主動接觸的嗎?何時接觸和決定合作?
孫:是《蘋果》主動提出的。去年底陳裕鑫(台灣《蘋果日報》社長)本人寄電郵跟我建議的,本月初到了我們工作站討論,而且是他獨自前來的,看起來似乎是由他在主導此事。雙方完全沒有金錢上的交易。

附帶提一點我的想法,這一次是《蘋果》找我們,我們答應,所以沒有「挑」的過程,不過,如果是我的話,不管是《中時》、《聯合》、《自由》(旺旺集團主席蔡衍明旗下《中國時報》、親國民黨的《聯合報》、親民進黨的《自由時報》)來找,條件一樣,我覺得都可以答應(最好是都來找啦)。在這件事情上,沒有甚麼意識形態的考量。

001
圖二:該五家媒體是《上下游新聞市集》、《新頭殼》、《苦勞網》、《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和《環境資訊中心》。陳裕鑫稱這項合作是《蘋果》即時新聞擴大平台的起步,未來將會邀請更多獨立媒體加入,也歡迎其他獨立媒體主動加入合作。(圖片來源:陳裕鑫facebook截圖)

健:《苦勞網》會如何挑選文章和評論,提供給蘋果呢?
孫:目前應該是與我們的首頁一致,自產的新聞及評論,以及投稿,我們會貼上去。之後會不會有另外的挑選,這個還沒有討論過。

健:為何《苦勞網》同意合作呢?有甚麼條件呢?文章可以在《蘋果》實體版或者主頁網站刊載嗎?
孫:對《苦勞網》來說,當然是可以增加流通管道,而蘋果提出「不審文、不審標」,其實就像貼facebook一樣,我們貼了就直接發表,而且跟所有《蘋果》的報導一樣,被放置在「即時新聞」的串流裡。這樣的條件,我們覺得對我們有利。至於《蘋果》的目的,我就沒辦法回答了。另外,文章不會刊載在實體的報紙上。

004
圖三:《蘋果》的即時新聞會標示該五家獨立媒體的報導,例如圖中顯示的《苦勞網》和《上下游新聞市集》。(圖片來源:台灣《蘋果日報》)

健:《苦勞網》是以勞工和環境新聞為主,你認為有這個新平台,預期對網站跟運動有甚麼好處?
孫:擴大閱聽群眾是很重要的。除了網站固定讀者之外,現在在網路上傳播方式,大概有幾種,第一,透過RSS閱讀器訂閱的人,第二,透過社群網站分享的人,第三,透過其他網站連結過來的人,第四,透過搜尋引擎或新聞串流平台接觸到的人。這幾種人,越後面的,越屬於非傳統讀者。《蘋果》網站大概比接近第三類和第四類。

facebook容易形成「群聚」的效應,慢慢訊息變成只在小圈圈內流動,(如今)跨出去一步,有助於擴大讀者群。加上它(《蘋果》)的屬性屬於「新聞網站」,讀者比較是在「閱讀新聞」的狀態,與facebook的讀者相較,可能在閱讀的動機上更準確。

當然,我希望盡可能把多出來的讀者拉到我們的管道裡、成為更經常、更忠實的讀者。舉例來說,在《蘋果》網站讀者的流動性,可能就高於facebook粉絲頁訂閱者,而RSS的讀者的黏著性,又高於粉絲頁,同時RSS又比較更是我們可以掌握的管道,所以在設計上,可以想辦法把更外圈、更流動的讀者拉到更內圈、更固定、我們更可以掌握的管道來。

除此之外,《苦勞網》作為社會運動的媒體,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負有將這些議題擴展出去的義務,我們必須有效地利用這些管道,介紹我們報導的訊息。

005
圖四:《苦勞網》記者孫窮理。(圖片來源:受訪者facebook)

健:《蘋果》的好處又是甚麼呢?
孫:至於對《蘋果》的好處,這是我想的,未必是他們認為的,應該在內容的豐富性,不管是在觀點、題材、報導形式上。現在他們找的五家媒體,都各有特色,同時補足過度強調輕薄短小的「即時新聞」。我覺得強調「罵黎智英也沒關係」是一個好的策略,這是一個「我就是要跟《蘋果》不一樣的東西」的宣示,如果他們合作的內容,也都跟《蘋果》自己生產的內容一樣輕薄短小,就不能加分了。如此,可以使得《蘋果》網站比其他媒體豐富,增加讀者以這個網站作為獲取新聞來源的籌碼。不過我覺得《蘋果》是的一個賭局,畢竟還是一個「媒體網站」,而非「平台」,要如何操作到豐富而不雜亂、訊息又不會高度重複(這正是Google或Yahoo!這些平台的缺點),這中間有一些分寸得要拿捏。

健:合作的新聞發佈後,對網站有甚麼即時影響,例如流量和留言數量?
孫:這現在還不好說,不同文章會吸引不同讀者,可能還要觀察。就目前已經刊登在蘋果的三篇文章來看,第一篇有較顯著的影響,大約四分之一的讀者是透過蘋果過來的,這可能跟是第一篇,《蘋果》和《苦勞網》都有做一些宣傳有關,其他兩篇的影響就比較沒有那麼顯著,可能還要再觀察。

在留言上就更看不出來了。《蘋果》屬於「即時新聞」,訊息流動迅速,所以對流量影響的時間,比facebook、RSS或者搜尋引擎都短,在刺激性高的話題上,可能會有較顯著的影響,不過我並不希望為了刺激觀看,而改變我們的編採策略。

健:香港的傳統媒體正經歷來自政治和老闆的挑戰。台灣的新媒體發展經驗,有甚麼東西讓香港借鑑?跟傳統媒體的合作,有甚麼限制,或者有東西要注意?
孫:說老實話,我沒有那麼樂觀。媒體的獨立性唯一的來源,只有工作者的集體性以及由此產生的自主性,否則甚麼都是空的。

台灣主流媒體過去曾經有過爭取「編輯室公約」的運動,不過終歸於失敗。我覺得這要跟記者、編輯的集體自覺連結再一起來看。編採的自主,要能夠與管理權相抗衡,即便是組織很小的所謂獨立媒體,都未能解決這個問題,甚至可能由於外觀上的「進步性」而忽略掉這個問題,類似編採與管理權的衝突,其實在這些小媒體裡已經發生過很多次,最後都是管理權獲勝。在這種不均衡的情況下,你做得太小,沒有人理你(這就叫獨立了嗎?);作得大了,就隨時可能被管理者賣掉。我覺得在討論獨立性問題上,不可能不優先思考這個部分的。

《苦勞網》的運作,是把管理權下放,甚麼事情都集體決定,沒有甚麼管理者。現在編採會議和團體決策的執委會也是合一的,組織裡沒有誰大誰小的問題。當然,也有人懷疑現在組織小可以這樣運作,但如果組織長大了,還有辦法這樣走下去嗎?不過這不是現在可以處理的問題,也許在組織逐漸成長的過程裡,再慢慢去想吧。

孫窮理重申,他難以評估這次跟《蘋果》合作的結果。有人說跟主流媒體合作是「被收編」,他不大同意,說即使網站不會因為合作而有所改變,也可以從這樣的合作裡,拉人過來,逐漸擴大自己的讀者群。他強調:「我所謂的擴大讀者群,應該是我前面說的,怎麼在自己可以掌握的傳播管道裡,把黏著性高、長久的讀者給抓住,而不需要太在意主流管道增加的流量。」

(主題圖片來源:台灣《蘋果日報》截圖

採訪:易汶健
編輯:阿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