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普教中

文:施安娜

2013年財政司長曾俊華在財政預算案中建議撥款50億注資語文基金,2014年1月10日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了。教育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祭出「良好語文水平是優質人口必須具備的有利條件,也是香港未來所依。」如斯堂而皇之的理由,反對也說不過去吧,何況香港學生兩文三語的水平,一直被詬病,投放資源加以改善,更顯得理所當然。可是,若投資錯誤,還要繼續嗎﹖

在文件中,教育局提及「語常會就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在不同語境下使用中文及英文等方面,提供了有用的數據和資料。」可是筆者在語常會的網頁,除了看到在2008年因要推行普教中而做的研究之外,還有《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簡介》,可是並無任何新的數據,而教育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只是談及自2008年開始至2014年,合共支援了160所學校推行普教中,指出「我們相信,藉着鼓勵和支援更多學校推行普教中,這項計劃會大大有助達到推行普教中的長遠目標。」

若教育局提及的所謂有用數據和資料,指的只是2008年語常會關於推行普教中所需的條件的研究,即具備六個,分別是:(1)師 資、(2)學校管理層的態度及策略、(3) 語言環境、(4)學生的學習能力、(5)課程、教學及教材安排,以及(6教與學的支援。筆者早已指出,「儼如師資及教學法問題解決了,香港學生的寫作能力便提高了,這是昧於現實、欠缺學理的良好願望」。這也是「言文混淆、脫離實際的無知。」 (見言文合一?言文混淆?——用普通話教中文的迷思)

若教育局提及的所謂有用數據和資料,只是指160所學校參與推行普教中的數字,但卻沒有分析當中的成效,談的只是數字,不是質素,又怎能據此而提出要求撥款繼續推行﹖事實上,轉眼六年過去了,當年的小一學生已是小六,中一已是中六,這可是一個學生的整個小學或中學階段。

這幾年來,現實證明了令人難堪的境況。最近網上有人說:「用普教中文,我兒子明明懂寫那個字,默書聽不明,就永遠比大陸人的孩子差一截,然後又「坐實」香港人不懂中文的傳説。」小孩識字聽不到普通話而被視作不懂;小孩因只識普通話,在日常溝通中,突然對某些字詞要轉台,因他不知道粵語怎說,可家中的婆婆只懂廣府話;採用普教中學校的中學,學生在報考公開試口語及聆聽時卻「轉台」用他們的母語–粵語;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謝錫金回應TSA測試中學生語文水平低時指出,近年不少學校推行「普教中」,用普通話教中文,老師普遍將教學生認字的時間花在教漢語拼音上,結果反削弱學生寫字能力(2011.11.17,《經濟》 );最近有校長撰文,提及北區個別學校選擇普教中家長有減少的趨勢,認為以普教中的小學有相當數目,多年仍看不到普教中與中文水平的顯著關係,值得深思(2013.12.13, 星島)。這些都不是單單從參與的學校數目多寡便見到的現實境況。

令人詫異的是,教育局網頁中有關普教中的問與答中,回應「目前個別官立中小學實施以普通話教中文,教育局能否作全港性推廣,讓學子熟練掌握普通話,以提高中文修養?」指出語文基金及優質教育基金近年曾資助三項與這課題有關的研究,提及「目前仍未有確實證據,證明以普通話學習中國語文的學生的一般中文能力會有所改善。其中兩項研究發現,以普通話學習的學生的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教育局所提及的三項研究何時進行,並沒有清楚說明,但清晰可見的是,當中提出普教中的成效未有定論,當局在考慮繼續推行時,可曾考慮成效?這斷不能是說「相信」便可以過關的,便可以斥巨資繼續投資的。

這邊廂政府繼續巨額投資普教中計劃,雖然未知效果,卻一意孤行,以此作為長遠目標;另一邊廂,,財政預算中仍拖延實施三年免費幼兒教育,仍停留在研究如何實施。如斯厚此薄彼,能不讓人質疑錢是否用得其所﹖政府推行政策是依據甚麼﹖也難怪有人懷疑當局推行普教中的真正目的。

參考資料:
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簡介
普通話(中學)問與答
「在香港中、小學以普通話教授 中國語文科所需之條件」
財務委員會討論文件•「 為語文基金提供撥款」

作者施安娜,中學教師,進步教師同盟成員。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