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本欄曾寫過中美審計監管的爭拗,如今爭拗不但尚未平息,更有愈演愈烈的勢頭。美國證監上月決定,將四大分支中國分支釘牌半年,連帶香港會計師樓也捲入這場漩渦,美國證監近日披露,有美國上市中資公司表面上委任四大會計師樓畢馬威香港分支擔任核數師,掛着香港品牌,但實質核數工作就交由內地分支負責代工。

中美審計戰源於數年前美國上市中資公司帳目接連出事,美國證監本來要求四大會計師行中國分支交出底稿,但中國分支為了遵守中國官方要求,紛紛拒絕。本來中美去年5月,達成共識,簽署了執法合作備忘錄,開展會計審計跨境執法合作。今年1月底,中美雙方返回劍拔弩張的氣氛,美國證監為追究四大中國分支拒交審計底稿,重罰普華永道、德勤、畢馬威和安永的中國分支,暫停它們審計美國上市公司半年。一旦四大中國分支上訴失敗,過百家在美上市中資企業,若未找到合適的審計機構,隨時要集體除牌收場。

四大的中國分支被重懲之餘,《華爾街日報》昨日報道,美國證監行政法官在判辭中提到,—家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名義上是由畢馬威香港會計師樓擔任主任核數師(Principal Auditor),在核數報告簽名,實際上卻是九成核數工作由大陸同系公司畢馬威華振包辦。判辭指,美國證監曾一度要求香港會計師樓交出審計檔案,但畢馬威以文件在大陸境內為由拒絕。

專門研究中美審計風波、在北京大學任教會計學教授Paul Gillis指出,根據在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PCAOB)的審計規例,講明主任核數師應落手落腳,負責大部分的審計工作。四大在中港的分支,表面上同屬同一集團,但實際各自獨立營運,控股的夥伴也不相同,質素可能有分差別。這種借用香港品牌,實際由中國分支代工的專業服務,投資者隨時被誤導,畢馬威香港分支有冇手尾,暫難知曉。

美國PCAOB最近提出建議,要求美國核數師提高透明度,核數師報告要交代所有參與核數工作的會計師樓,明確列明它們參與工作比例、範圍等等,箇中考慮是起碼讓投資者,分清楚會計師樓的背景,自行決定風險。

美國證監如今將炮台指向四大中國分支的會計師樓,千方百計收緊審計要求,點樣收科仍好難預計,最壞的發展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全部除牌。

我最怕的是,隔岸觀火的港交所,對於這舊「除牌」肥肉流晒口水,連最惡啃中資公司,都一併照單全收。港交所四年前已接受內地的核數師以內地的會計準則為H股核數,在誘人的「中國機遇」面前自動繳械,只求短期業績,犠牲香港得來不易的市場信譽。

掛着香港核數師品牌,實質由中國分支代工,Paul Gillis在文章比喻作中國代工廠的衣飾貼上「Made in Italy」的標籤,誤導消費者。

我不知道將香港會計樓比喻作意大利品牌,是否貼切。但若然香港急於求生意,在會計準則、監管底線越拉越低,我肯定,在外國投資者眼中,香港會計師行僅餘的品牌效應也很快消失殆盡。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