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报载今年广州民校小升初“大联盟”将解散,“小联盟”将保留。为了给“明年免考”做提前探索,不少民校在保留笔试的同时,今年还将增加面试,家长担心今年参加民校小升初考试或将是“史上最难”。多所民校校长支招,在面试环节,简历材料、小学作业甚至奖状都会成新的“敲门砖”。

可见,小升初改革的结果如先前所料,不仅让民校手足无措,也让学生不知如何面对,结果负担没有减轻反而增加,这不知道是否教育部门的初衷?假如教育部门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又该如何向家长和孩子解释这个“史上最难”?这番稀里糊涂的改革,到底让谁受益了?民校当然不敢说这事“承蒙照顾”,因为完全打乱了招生计划,干涉了民校的自主招生权。家长和学生也不敢说这是“雨露天恩”,因为大部分估计都是待在家里不知如何是好。学点特长吧,不给招特长生了。放弃不学吧,学校又说简历很重要。弦外之音再清楚不过了,招生还得看“全面发展”,面试主要看材料,长相不重要。那怎么办?难道要拼爹?但又有多少学生有爹可拼?

教育部门可能会说,他们也是一片好心。让民校不考试而面试,是为民校和学生着想。可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育部门的这种“干涉”符合民校和学生意愿吗?作为教与学关系之中的“外人”,教育部门既要指导“教育方”,又要替“求学方”做主,搞得原本简单的关系失去了自主性,变得越来越复杂。

因此,小升初改革之所以不讨好,一方面是民校的自主招生权是法律保障的,在法律并未修改成统一的口径,即“公校和民校都不能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进行考试招生”的时候,教育部门贸然一刀切,本身就是对法律的无视。另一方面是学生究竟想通过什么方式去入读理想的学校,教育部门也没有权力去干预。在市场经济制度下,通过自愿交换进行协作,从而达到双赢,这种交易机制并不需要指令才能完成。但是结果偏偏这么弄人,民校忍气吞声接受摆布,学生茫然失措前途未卜,对个人权利的侵犯选择走一步算一步,不敢给组织添麻烦。家长还能哭诉下不公,而这些所谓的民校们则集体不敢造次,生怕其名不正言不顺的身份一个不小心被放大成为刀下之魂。

但是,正如美国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所说的,经验教导我们,每当政府用心良善准备有所作为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保持最高程度的警惕来保卫我们的自由。与互相选择的自由比起来,教育部门干预过多服务太少、折腾学校折腾学生的作为显然失去了实际意义,也是堂而皇之地不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当回事儿。

(文章发表于2014.2.13《羊城晚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