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扒粪运动”一词始于19世纪下半叶。斯时,美国的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百来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奉行所谓“只要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又称“揭丑运动”)。美国总统罗斯福把当时从事揭露新闻写作的记者们挖苦为“扒粪男子”,记者们却把它接收下来,自称“黑幕揭发者”。这也是这场运动之名的由来。当时的揭黑幕斗争推动了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今天,众多记者、编辑仍遵循着先驱的脚步,为改良这个社会不懈地努力着。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新闻媒体塑造了美国历史”一说。我们不妨就“水门事件”中,新闻媒体所起到的作用来看个究竟。

1972年6月17日晚上,美国民主党总部的一位工作人员离开水门大厦后,偶然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办公室,他惊异地发现,已经熄了灯的办公室里有几条光柱在晃动。他疑窦顿生,马上回到水门大厦,把疑点告诉了保安人员。保安人员立即搜查了有关的房间,抓到五个戴着医用外科手套、形迹可疑的男子,其中一人名字叫詹姆斯•麦科德,自称是前中央情报局雇员。“水门事件”由此爆发。刚开始,尼克松班子就极力掩盖事实真相。一方面,白宫公开表示,这只不过是一场平常的盗窃案,不值得关注。而另一方面,尼克松则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将这件丑闻掩盖过去。相关人员开始销毁记录,以免留下对尼克松政府不利的证据。到了8月29日,尼克松满怀信心地对外声称,白宫已经替自己对水门入室行窃案作了彻底的调查,确认自己的政府中没有人卷入到“水门事件”之中。可是,新闻媒体的介入,使得尼克松这一努力化为泡影。

当天晚上,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秘书长卡利法诺就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霍华德•西蒙斯西蒙斯马上派艾尔雷德•刘易斯和鲍勃•伍德沃德进行采访,着手编辑有关报导。结果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在《星期日邮报》的头版左上角,以“五人因密谋窃听民主党办公大楼事件而被捕”为题发表了专题报导,并指出詹姆斯麦克德是中央情报局前特工人员。 次日,又披露麦克德是尼克松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的安全人员。 他们从“深喉” 那里获得了确切消息,可以确认盗窃者和前中央情报局人员E.霍华德•亨特之间有关联。在这篇报导中,两名记者已多少对于这起窃听事件产生感到怀疑。随后,《华盛顿邮报》获悉:警察曾从这五个人当中的两名古巴人身上搜出了两本通讯录,其中都有白宫顾问霍华德•亨特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并注有白宫字样。两位记者紧紧抓住这条线索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华盛顿邮报》也越来越怀疑白宫与此次窃听事件有关联。时至7月,《华盛顿邮报》决定成立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搭档的采访小组,继续调查“水门事件”。我们从新闻媒体对这一事件的快速介入,不难看出,所谓“扒粪运动”的第一要点就是要在第一时间披露事实真相,不给当事人掩饰真相的时间与机会。

尼克松当然不愿束手就擒,他不仅让手下淡化此事,自己也赤膊上阵,在第一次竞选连任的记者招待会上,信誓旦旦地向美国公众表示:“白宫班子和本届政府中,没有一个现在受雇用的人卷入这一荒唐事件。”他还故作镇定地表示,“令人痛心的不在于发生了这类事,因为在竞选中一些过于热心的人总会做些错事。如果你企图把这类事掩盖起来,那才是令人痛心的。”这一系列的活动,特别是总统的表演,暂时欺骗了公众。大选结果,尼克松以少有的压倒性优势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获得连任。然而,《华盛顿邮报》却不为所动,在1972年的后半年,几乎是单枪匹马地连续报导追问“水门事件”。两位记者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调查,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同时将不同渠道获得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比如,他们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之后,又将自己获得的线索与“深喉”披露出来的内幕相比照。最后他们根据时任联邦调查局副局长的马克•费尔特所提供的重要线索,率先披露了“水门事件”丑闻。与此同时,电视报导的跟进也使得这一事件逐渐成为美国全国上下关注的问题。在“水门事件”发生的当日,美国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都在晚间新闻中进行了报导,甚至早于《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主要报刊。不过,这些电视媒体起初并没有察觉这件盗窃案背后的蹊跷,加之当年又是大选年,它们只是将“水门事件”当作一般的刑事案件来加以报导。然而,随着《华盛顿邮报》的调查性报导日趋深入,电视媒体开始意识到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1972年10月27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22分钟的全国性晚间新闻中,使用了14分40秒的时间对“水门事件”进行了综合报导,并审慎地引用了《华盛顿邮报》的追踪报导。这一节目的播出,使得“水门事件”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新闻。随后,白宫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施加政治压力,要求停播该报导的第二部分,但新闻部的工作人员在推迟了一天后还是将压缩的节目播出了。这一推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各方的持续关注。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扒粪运动”的第二个要点:这就是新闻媒体的独立自由,只追求自己寻求真相的目的,而不受任何官方的影响,更谈不上约束与限制。

接着,媒体披露一个更大内幕:尼克松从1971年年初起,为了记录与手下的谈话和电话内容,下令在白宫办公室里安装窃听系统。为此,专门委员会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的录音带和文件资料。尼克松以行政特权为理由拒绝交出,并将事情闹到上诉法院。不料,在经过三星期的考虑后,多数法官认为总统也要受法律的约束,必须交出录音带和文件资料。尼克松恼羞成怒,下令免去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的职务。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美国各电视网立即中断正常节目,向美国公众报告这一爆炸性新闻。公众的反应就像火山开始喷发,抗议电报像雪片一样铺天盖地,舆论将尼克松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连宗教界和原先支持尼克松的出版物,都愤怒地指责尼克松。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则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整个美国像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愤。在民意的推动下,众议院决定对总统进行弹劾。 尼克松决心顽抗到底,他一面销毁录音带上对他不利的内容,一面继续强调行政特权,表示“将遵循从华盛顿到约翰逊历届总统所遵循与捍卫的先例,决不做任何削弱美国总统职位的事情”。他交出的电话记录千疮百孔,大量重要的内容被诸如听不见、无情报价值等字眼代替。尼克松的行为进一步激怒了公众,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裁决尼克松必须交出有关的录音带。

1973年10月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对总统尼克松的调查进入关键时刻,前者要求尼克松交出与水门事件有关的证据。20日,尼克松下令,要求司法部长理查德森罢免考克斯的职务。但理查德森拒绝了总统的要求。随即辞职。司法部副部长拉克尔•肖斯接任司法部长后,也因拒绝罢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后司法部的三号人物博克成为司法部代理部长,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面对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1973年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尼克松于8月8日11点35分致信国务卿基辛格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从这一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新闻媒体在“扒粪运动”中的最大作用,这就是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担当“看门狗”的角色,确保相关法规的严格执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滥权的发生。

正是因为新闻媒体在美国社会有如此之大的作用,它才被称为“第四权力”——意思是:新闻传播媒体总体上构成了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一种社会力量,对这三种政治权力起制衡作用。1804年,杰佛逊在反对派报纸的大力攻击下,竟以压倒的优势连任总统。1828年英国国会举行会议时,政治家爱德蒙特•巴克在会上称记者为“第四阶级”,他说:议会中有三个阶级(贵族、僧侣、资产者),但是在记者席上坐着一个第四阶级,他比那三个阶级都重要。从此,“第四等级”、“第四权力”成为西方新闻界的口头禅。报业第四权力的理念被视为共和制的灵魂,其前提是媒体的独立,因为只有独立行使报道权才能有效地监督政府。

什么时候,中国的新闻媒体也能成为“第四权力”?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