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去年8月,教育部拟定新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再布置书面作业”。今年开学后,广州不少学校开始执行“零”作业,老师也将不再批改作业。出人意料的是,腾讯网的调查显示,只有3600多人支持学校不布置作业,而多达24000余人投票反对。

基于过往经验,教育部即便出台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在实践中往往会走样,比如禁考奥数、不能择校等。政令不通的结果是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下降,已成惊弓之鸟的家长在面对新规时,缺乏信任。就一个宝贝孩子,谁也不愿交给信誉不佳的医生来做试验。

需要提醒教育主管者注意的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必须辅以教育方式的改革。减负的前提,首当其冲是要改变现行考试制度,同时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化。众所周知,中国的中高考乃至小升初,都是以单一的分数来评价和选拔学生,这不可避免会导致学校和家庭都会过分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如果一边高喊减负,一边又唯分数是举,那么教育部出台的规定难免会沦为一纸空文。

小学低年级的考试方式已经在发生改变,比如不搞统一考试,不公布分数,不搞排名等。这些评价方式完全可以进一步完善,比如增加分数之外的能力测试,以及综合考察学生平时的素质表现,并且将此方法推广到义务教育的每一个阶段,用以消除家长的顾虑。

不少家长认为学校不布置书面作业,是要将包袱丢给家长。此种误解的产生,可能是家校之间存在沟通问题。减负不意味着撒手不管,很多老师们表示,在上课时,可以在课前、课后、课中分段插入书面练习题。同时,老师们也不妨参考国外的教育方法,提供一些书目让学生在课后阅读。实践证明,大量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力和自学能力的提升,这远比填鸭式栽培强。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家庭同样承担着重要责任,甚至后者的重要性超过学校。尤其是对于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身心健康是首位的。不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比失败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要大得多,让学校承担所有的教育职能既不可能,亦不现实。

(文章发表于2014.2.20《信息时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