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周刊》介绍《日本什么侵

《明周刊》 伊敏


 

日本當年為什麼要侵略中國?不論你身處中港台何處,歷史課大概會教你「日本 滅亡中國蓄謀已久」、「日本圖謀全中國領 土」等講法。到底日本軍閥是否從一開始就把中國全部領土作為征服世界的踏石?他們有沒有一個滅亡中國的全盤方略?

《從甲午到七七—日本為什麼侵華》(内地版书名《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 作者馮學榮認為,日本當年在亞洲的擴張國策其實也是摸着石頭過河,準確地,是「日本圖謀中國東北蓄謀已久」,不是滅亡全中國,滅亡是指整個吞併,「從目前史料 看,日方沒有整個滅亡中國的計劃。」

作者的研究興趣是中國近代史,但在翻大量史料的過程中發現國人對中日交惡史的認識存在不少的謬誤。他坦言,提筆 寫書前猶豫長達半年之久。面對地反日情緒和民族主義高漲,「說真話可能會成為公 敵。」「日本的錯是公認的,且討論日本侵華 是否蓄謀,其實沒有現實意義,但作為一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知識分子,有必要提出自 己的獨立見解。對待歷史需要實事求是,來 不得半點的隨便。」

作者從史料出發,探討從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那四十多年間,中日雙方交惡的經過,澄清了諸如「日本滅亡中國蓄謀已久」 等坊間長期因襲的定見。他認為,這樣結論過於簡單化,它更像是一個戰時的口號,而 不是真實的歷史本身。「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各種合力的結果,而不是單純原因所生的。」這當中既有激進軍人挑起「九一八事 變」、「一二八事變」,也有文官政府在維 護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推行中日親善的外交政策,各方互相角力。由掠奪中國的經濟利益 到全面戰爭,中間有錯綜複雜的過程。中國 那幾十年來反日浪潮背後的勢力,以至國共兩黨的紛爭,都為中日關係火上加油,加速 了當年中日開戰的步伐。

「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上世紀三十年代在 中國流傳甚廣的《田中奏摺》有這一句惡名 昭著的論斷,一向被視為日本人圖謀吞併中國的證據。這大大影響了中國從民間反日活 動到中央政府對日關係的決策。書中指出《田中奏摺》是偽造的,它並不出自於日本政府之手,並不代表日本國家的國策,初稿 有可能是某些日本右翼人士寫的。

作者還舉例說,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從1900年至1931年,共為大清國和中華民國培養了1,278名軍事將材,他們之中很多人日後竟然成為了抗日戰場上的名將。日本政府對中國留學生津貼的範圍,除了生活費之 外還涵蓋了:學費、旅費、醫療費、死亡喪 葬費、座談會經費、團體集會經費等……難道他們就不怕自己的學生學成之後,拿起槍 桿子,回頭打自己嗎?

書中密密麻麻的引注,主要是中國、台灣出版的檔案、回憶錄、日記、電報等一 些中、日雙方歷史當事人的第一手史料,有 趣的是,這些中國地及台灣的公開史料和出版物資料,足以呈現出與中國海峽兩岸幾 十年來固有論述自相矛盾的事實。(完)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