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和 1月30号发出的帖子说:在言论自由的意义上,微博是广场效应,微信是饭局效应。微博的式微,让我们的广场再一次失守,上次失守是物理广场,这一次失守是数字化广场。那些在微信上骂骂咧咧的人们,胆小又憋屈,自己吞下自己的口水。那些在微博里持续发声的人们,才是言论自由最后的守望者。

对这个帖子大致进行分析的话,这个帖子里可以说触及到好几个问题,包括微博和微信的社会功能,以及对言论自由的界定。微博在中国社会起到的监督社会的功能在最初一段时间里有目共睹,不少贪官或大案在微博上曝光后效果超过任何一个国家监督机构和司法部门,但遗憾的是,去年官方开始所谓“打击微博谣言”,尤其是网络大V薛蛮子因嫖娼罪被羁押,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罕见曝光事件,给火热的微博浇了一盆冰水,这当然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苏小和在他的微博里发出感慨,说那些继续在微博发声的人们,才是言论自由最后的守望者。

来看看网友们对此贴的评论:

网友李佳佳Audrey对微博和微信的区别做出了颇形象的比喻,认为:如果说微博是阳光下的朗声大笑,微信就是月光下的呢喃。

@刘胜军改革显然十分同意苏小和的说法,但他的观点似乎更直接,说:上微博的是公民,只上微信的是犬儒。
网友@杨毅敏微博的对此说法表示不赞同,认为: 既然提倡自由,那么上微博也好上微信也好,都是人家的自由,为什么要说只上微信的是犬儒呢?

当然也有网友不同意博主的观点,说:这种比喻不准确。二者有区别,但也有作为社交网络很大的共性;而且在专政社会,都谈不上什么严格意义上的言论自由。

网友守拙道人指出:一年前“民主自由派”还充满期待网络技术的发展会为民主自由开疆辟土,但他们的专业、价值、教养、常识在短兵相接中漏洞百出。现如今舆论场已快成垃圾场,甚至成为他们的坟墓。改变中国还是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彼黍离摹本的评论似乎很理智,他说博主把微博看得太重了。这些都是技术手段而已,也许用不了几年微信也会式微,由新的技术方式代替它。他认为,在网络中去谈论思考是得不到真正知音的,只能起到扩大宣传圈的作用。真正的思考还得面对面的交流。广场,那是政治对决的场所,网络承受不了这么重的责任。

阎克文th5总结说:小和大概忽略了一个事实,微博素净了不少,主要应该是胡搅蛮缠的各路水军树倒猢狲散的结果,和言论自由毫无关系。

所以,从以上的这些评论可以看出,大家对微博和微信的功能和使用方式也都各持己见。那么抛开社交网站的社会功能,仅从技术层面上看,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网上找到的一篇 比较详细的介绍, 与大家一起分享,文章说,微信和微博最大的区别在于精准两个字。微博是由微博主发一条微博,然后粉丝就可以通过看自己的微博主页就能看到微博主发的内容了,但是现在一般人关注的人太多,所以能看到微博主发的微博就是随机的。而微信就不同了,微信公众平台帐号发一条群发消息,所有关注的人都会收到这条消息。

微信上,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微信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这构成了对等关系。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

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而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
流,一个注重传播。

实际上,作为社交工具,不管是微信和微博,还是脸书或推特,背后都由激烈的利益竞争,在方便大家的同时,上亿,甚至几十亿的公司资产也逐渐积累起来。微博和微信的网络平台新浪,阿里巴巴和腾讯之间的竞争也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变得异常激烈起来,就在人们热烈讨论微博和微信是饭局还是公共广场的同时,新浪和腾讯的老板们正在计算着微博和威信带给他们的丰厚利润。

最近在网上广泛流传的一篇文章就很明显的点出了这个道理,文章指出: 就在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前两天,上班族们集体陷入了“微信抢红包”的游戏之中,这个星星之火正在抢占电商们的平台,中国互联网的巨无霸 ,微商逐步浮出水面。

据介绍,据保守估算,依靠抢红包,微信每天至少可以赚400万元,微信用户高达数亿,这个赚钱的点子为腾讯圈来的资金和商机可以轻松突破万亿。而这也是微信能跟支付宝,跟阿里巴巴的老板马云叫板的资本。有数据显示,诞生短短三天的微信红包累计的流动资金已经超过8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微信一个晚上就干了支付宝八年的活,而且腾讯一分钱都不花。现在已经不是电商时代了,而是正式进入了微商时代。对此现象,新浪和阿里巴巴想必也不会熟手就策,一场微商战已经拉开帷幕。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