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辉论中国孝道
2014-02-24 06:24彭晓辉

(荷兰在线特约专稿)春节期间,中国大陆的某知名征婚交友网站发布了一则“因为爱 不等待”的广告视频,连日引起热议。视频中的女子为了外婆的心愿去结婚,这背后所宣扬的价值观被众多网友所批判。为此,本人也不得不加入讨论的队伍。

对于广告中女主角为满足外婆的心愿而结婚,这看起来符合孝道,但这种所谓的“孝道”本身就有问题,将上下辈的关系定位为施恩与报恩的关系。这其实是古代封建社会残留思想,所谓“孝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实现对民众的纯粹剥夺而逃避应尽的社会管理责任,所构建起来的一个伪善道德。

这种所谓的道德,一方面倡导血亲上辈对下辈的“无限责任”,上辈劳苦一生,对下辈毫不保留被称之为道德。另一方面,对等地就需要下辈对上辈无条件的服从谓之“孝道”。而在文明社会,父母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养育是天经地义的,但对于成年的下辈无任何的经济法律责任;同时,在现代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不是宗族的人,就需要社会共同承担养育培养责任。一个完善的社会机制中,老人的供养和小孩的培育本应由社会共同承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极端的孝道思想就没有生长的土壤。

西方发达社会,上下辈之间的关系就很正常,这些国家的体制完善,经济配置上实现了相对的“共同富裕”, 孩子18岁之前甚至由社会福利补贴来抚养,老人也是福利供养。

血亲上下辈应该是人际友情基础上的平等关系。人际关系必须从平等的权利关系来建构,而不是等级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来维系。上辈养育下辈是应尽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一种施恩,晚辈尊敬上辈但不应俯首听命,做一个无独立意志的奴婢。可是,在现实中,要普遍做到这一点还很难,还需要时间剔出孝道中的伪道德成分,才能还上下辈之间真诚的人际亲情关系。

这则广告的背后还有男权思想的影子,视频中的女主角,有高学历,有自己的事业,但不找个男人结婚,似乎就过不上中国主流社会所认为的幸福,这样的价值判断来自于男权社会。

男权社会将女性的幸福定位在依附于婚姻,婚姻的背后有一个能够养家糊口的男人。这是女性在历史的发展中,大多数时间内无财产权的结果。而当代女性有了自主意识,尤其那些能够自食其力的女性,就不要再屈从这种伦理观。亲人间的关怀和亲爱当然要有,但不能拿自己的幸福屈就亲人的看似合理、实则不合理的要求。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作者

彭晓辉,中国著名性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现任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协会会刊《华人性研究》主编、亚洲大洋州性学联合会会员、中国性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理事等职。彭晓辉2011年起在微博上创办“微性学”,粉丝近百万。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