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女博士透過行為藝術,抗議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必良指女性是商品、讀博士會在婚姻市場上貶值等性別歧視的言論。(新媒體女性圖片)

多位女博士透過行為藝術,抗議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必良指女性是商品、讀博士會在婚姻市場上貶值等性別歧視的言論。(新媒體女性圖片)

今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 – 這個中國職業女性可以休假半天的日子,官方如常展示中國婦女發展的成就和出色女性的風采,但是在主流媒體和傳播以外,婦女發展與性別平等議題其實更形複雜多樣。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早已將「女性能頂半邊天」唱響全球,主張「男女平等」,女性能跟男性一樣參與革命、勞動生產、政治和社會生活。普遍印象是,相比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婦女地位高。可是,世界經濟論壇《2013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顯示,綜合經濟平等、政治參與、健康與生存、及教育程度四個關鍵領域中的兩性平等程度,中國在136個參與排名的國家中名列69,連續五年在國際排名中停滯不前。自2006年首個報告以來,中國最前的排名為2008年的57名。由此可見,卓越的經濟增長表現並未能以同等速度帶動性別平等發展。縱然近年在政策法規有些新舉措,但當深入瞭解,會發現中國的性別平等狀況,不但沒有重大突破,甚至有局部回落跡象。

改革開放以來,在婦女發展方面最明顯的進步應該是教育。在2007年實施的9年義務教育國家政策下,全國孩子不論性別、地區、民族和階層都應該享受小學和初中的免收雜學費教育。基礎教育的普及無疑在整體上縮小了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距。不過,失學的大齡女童還是比男童多。此外,教育的質素差距不容忽視,比如說,到城裡務工的農村父母如只能帶一個孩子到城市上學的話,通常會帶兒子,女兒則成為「留守兒童」在農村裡上學,很多情況下還要照顧同樣留守的家人。

此外,大學學歷的男女比例縮小,高學歷女生越來越多。不過,女生持續求學原因之一是找不到工作,就繼續上學,以提高競爭力,也延緩求職壓力。同時,高學歷女性則受到社會上的揶揄,「女博士」被稱為男性、女性外的第三性。而高校收生也被揭露對女生的要求比男生高,存在明顯的性別歧視。

經濟迅速增長,加上大規模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女性參與經濟活動更為突出。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顯示中國女性就業率近七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指出遠高於53%的世界平均水準。另一方面,從事非經濟活動(如家庭照顧和生產等無報酬工作)的人口中63%是女性。勞動生產並不一定為她們帶來合理的報酬。全國婦聯第三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2010)顯示,城市的女性收入僅是男性的67.3%,而農村女性平均收入僅佔男性的56%。就業率和收入水平均較十年前下降。外來女工則要承受城鄉和性別的雙重歧視,處境更顯弱勢。即便有相關法律,婦女的土地權受侵犯情況還是比較嚴重,財產權也處於劣勢。

隨着醫學發達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女性健康狀況普遍較前進步。鑒於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是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的其中一項重要指標,國家有針對性的項目以改善相關情況。不過,農村婦女婦科病的普遍、人工流產和整形整容的濫用,都在危害女性的健康。依然高於正常標準的出生性別比,反映出性別選擇墮胎和女嬰非正常比例死亡仍在發生。

從事非經濟活動和非正規就業人士中女性居多,她們均不受勞動法保障。即便農村合作醫療的逐步擴大,大量的女性還是沒有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她們當中大部分是農村婦女、流動人口婦女和老年婦女。

基於性別暴力依然是突出的性別議題。上述全國婦聯調查顯示24.7%的女性遭受過不同形式家庭暴力。兒童性侵犯事件猖獗,2013年每三天就有一件性侵犯女童案曝光,當中惡性案件屢見不鮮,包括老師性侵多名女生、校長帶女童開房等。「嫖宿幼女罪」時為有權力人士開脫於最高刑罰為死刑的強姦罪。針對同性戀的暴力也逐漸浮現。根據女同性戀組織在八城市進行的調查指出,近一半的「拉拉」(lesbians包括女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遭受過來自父母或親屬的暴力,超過四成被女朋友暴力對待。其他形式的暴力,如性暴力、性騷擾、拐賣等持續侵犯女性權益。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受暴女性的支持嚴重不足,僅有一些婦女組織提供完整的一站式服務。而報案、曝光、尋求幫助的過程中,受害者均很可能面臨二次或多次傷害。

中國婦女參與決策進展停滯不前。女性人大代表比例自1983年起就在21%徘徊,最高時也就是23%。農村等基層女性的決策者還是遠低於30%的國際共識。商業機構中的當權女性仍是比較稀有。

面對這些挑戰,樂施會除了透過項目提升政府官員以及普羅大眾的社會性別意識、促進具有社會性別敏感的政策法律出台外,更重要的是協作女性發聲,尤其是處於弱勢的婦女和性少數等群體,讓真實情況和需求呈現,以賦權策略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服務,以更有效地推進婦女發展和性別平等。

撰文:鍾麗珊 – 樂施會社會性別與公民社會發展項目經理

(原文刊於3月8日《信報》,此為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