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近日印发实施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为民办学校教师入户开辟通道,为民校专职教师政府提供津贴。并对争议已久的“名校办民校”进行管理规范,审批机关要停止审批公办学校参与举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名校办民校“归公”或纯民办。

这些规定当然都是符合现实情况和人们预期,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不过本人认为,当务之急,政府除了考虑入户这些繁琐事项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统一为民办教师买社保,减轻实际负担的同时,也符合教育公平的逻辑。

同样,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否有广州户籍,无论就读哪类学校,政府都应该发放教育补贴,让每一个居住在广州的学生感受到切实的温暖。深圳早在2011年便开始试点教育券方式,现基本已经在全市推广。广州作为省会城市,难道能自甘落后?此外,政府还应该尽可能支持教育市场竞争,鼓励有资本有理想的企业家、教育家办学,实现管办分离等等。

以上建议基本是常规套路,说多了都是泪。因为,教育部门一直说重视民办教育,甚至很多说法都已经写进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但是具体执行过程,要么许多政策不落实,要么干脆背道而驰。比方说早已千夫所指的名校办民校,本质上是教育部门有法不依,一边大张旗鼓说不准公校收费,一边又让公校的手悄悄伸进市场,上演的是一出轻视法律的双簧戏。

有利益诱惑的地方,才有行为;没有利益,则效应低下。教育部门怎样走出这一悖论困局,做到言行一致呢?卑之无甚高论,一个政策的制定,首先要满足程序正义,让民间推举代表与政府对话,制定过程要公开透明;决议通过也要经过参与者和民众的同意才能实施。同时在意见中要加入相应的惩罚机制,制定相应的时间表,对照监督,如果做不到,政府部门应该有责任人引咎辞职,人大代表可以据此问责。归根结底,这个意见应该朝一个方向努力,即政府管好普罗大众的基础服务,让市场提供优质教育,教育部门尽快退出,不要过度干预。即使这个目的不能一蹴而就,也要在起始处尽量构思详细。

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演进,盛极于赵宋。而我们知道文化兴盛肯定离不开教育的繁荣,而教育的繁荣,恰恰归功于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学校的兴起。除了最后的应试之外,当时的主政者几乎不去干预读书人的自由选择,士人向谁取经怎样取经都是自己的事情。都说读史可以明鉴,宋朝主政者的胸襟和智慧都值得现在官员们学习,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发表于2014年3月21日《信息时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