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传播媒体确实很发达,国民党也是执政党没错,但因民主社会媒体的本质本来就不是搽脂抹粉,反而喜好挖内幕揭弊,所以执政党并没占到什么便宜,反而常常遭到不客观的修理;再加上台湾媒体实在太多了,恶性竞争之下,许多电视政论性节目已经沦为声嘶力竭的作秀表演场所,只比谁批的凶狠,谁的收视率就高,所谓「客观事实」在目前重口味的收视环境下,常常没人理会。也因此,面对年底的七合一选举,马英九除了推动国民党的宣传机器外,也要求政府各部会首长、副首长加强上广播电视节目,一方面为自己的政策辩护说明,另方面也对恶意的攻讦,适时反击。

●但从过去台湾的部会首长上电视「叩应节目」的历史来看,不上节目还好,上了节目,往往愈说愈糟,成效不彰,甚至适得其反,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有的是因为媒体的政治色彩鲜明,因此来宾被操控,议题被操控;有的则是因为上节目的部会首长自己准备不足或辩论技巧不足,导致越说越糟。最惨烈的「首长叩应秀」就是2009年「八八风灾政府官员享用父亲节大餐」的新闻。当时一位国策顾问在政论节目爆料,说行政院秘书长在八八风灾当天跑去吃父亲节大餐,这位秘书长主动打电话到节目澄清,可是他说「是父亲节耶」、「拜托」、「这样过分吗」,这样的用语,反而引起观众、来宾及媒体更大篇幅的负面报导。

另一个案例发生在2012年2月,台湾政论节目讨论美国牛肉开放、以及进口牛肉所含的瘦肉精为什么不能是「零」的议题,当时台湾农委会主委陈保基以他的农技专业,叩应说明「食品不可能零风险」,却遭网民一路围剿。

在台湾,除非是安排好的专访,或是设定好节目进行的程序,否则政府首长上电视叩应节目通常很难抵挡乱拳围攻,想达到「为政策辩护」的目标,非常困难。

●蓝绿阵营对于马英九要求部会首长加强上节目为政策辩护,有什么看法?

民进党发言人林俊宪说,重点根本不在宣传。他举例,比如最近户政计算机系统出错,这是行政效率不彰的最明显案例;此外像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政府完全不顾民意,不仅过程黑箱作业,更缺乏完整的配套及因应措施。像这种情况,如果马英九总统及政府各单位不懂得自我反省、检讨,而是想继续用美化的方式宣传政绩,那选民年底一定会用选票来反映他们的不满。

至于蓝营方面,一位口才很好的国民党立委吴育升说,目前大环境经济低迷,执政党年底将面临七合一选举的挑战,接下来还有总统大选保卫战,政务官没有躲起来的权利。他认为,虽然不见得各个政务官都能辩才无碍,但有心最重要,如果不想面对媒体,那就应该「不合则去」。

据了解,马英九要求部会首长做政策说明,除了广播电视,也包括接受报纸专访,至于谈的题目,目前列为第一波重点说明的将包括,自由经济示范区、两岸服贸协议、两岸互设办事机构等等。

●据说,台湾政论节目的收视率,现在已经大不如前,部会首长上节目为政策辩护,可能只会沦于口水战,观众仍然会一头雾水,为什么会这样?难道都没有理性讨论的空间吗?

要知道这个答案,可能要先深入了解台湾这十年来的电视节目生态。十年前,台湾政论节目百家争鸣,全盛时期超过卅多个政论叩应节目,当年收视率动辄2%、4%,吸引超过数百万民众收看,但是,随着民众对政治冷感,现在政论节目只剩不到十个,平均收视只有0.3%到0.8%。

再来,现在台湾的政论节目为求话题,很少对政府政策做理性讨论,大部分谈社会、经济、影视、生活琐事等为主,从乡野奇闻到外星人无所不谈,各名嘴在节目上大放厥词,大多数未经查证,再搭配夸张的肢体动作、戏剧性的语气,只为追求夸张效果,很少有节目能严肃讨论公共政策。

所以台湾舆论分析认为,面对大众对严肃政论节目的冷感与习惯重口味,部会首长如果上节目谈政策,面对名嘴的炮轰质疑,恐怕更难说明真相,多数将沦为口水战场,民众还是难以了解政策内涵,官员也可能面临难堪的局面。到底情况会如何,听众不妨拭目以待。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