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 又是三月,中国的“人大”和“政协”“两会”代表再次云集北京。由于今年是习近平和李克强政府执政后的第一次会议,“两会”因而备受关注。这也是去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次会议,预计,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将是“两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议题,也是今年两会的重大看点。在“两会”召开前夕,中国昆明发生血腥暴力袭击事件,中国是否会审视自己的民族政策值得关注?另外,目前中日紧张关系加剧,中国将如何应对,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此外,反腐、污染、高房价等民生问题看来也会被热烈讨论。

*热点一:增长目标和深化改革*

3月3日下午,中国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工作报告中强调,2014年将是中国全面实施深化改革的元年。毫无悬念,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两会”期间被广泛讨论的议题之一。

去年的中共“十八大”制定了中国深化改革蓝图,中国新政府决心摆脱过去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了谋求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新政府似乎愿意承担更大的经济增长减速。中国总理李克强也曾表示将以所谓“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推进改革。

3月5日,李克强将代表新一届中央政府作首份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 并勾画新一年的发展蓝图。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将令人特别关注。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预计,中国政府会保持与去年一致的目标,即GDP增长7.5%,甚至更低,7%。

*热点二:国企改革*

除了制定增长目标外,中国政府还将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目标制定更多的实施细则。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直在资源配置中占垄断地位的国企的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政府已经表示,希望进一步开放国有部门,吸引私营公司的投资。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改革方向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外界关注,“两会”上中国政府是否会就放宽能源、电信、交通、金融等国资掌控的关键领域出台更多细则? 据报道, 广东等省一月份已经出台国企改革的细节。

*热点三:地方政府债务*

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府年度预算可能提及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是地方政府债务。根据中国国家审计署的最新资料, 截至2013年六月底,中国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债务高达17.9万亿元人民币。

分析人士预计,中国中央政府有可能给予地方政府发行更多市政债券的权力,以便更好地平衡财务状况,减少对中国国有银行借贷的依赖。

*热点四:影子银行*

中国巨大的、不受监管的影子金融业务已经引发了中国领导层和全球投资者的担忧。根据英国《金融时报》,两会期间也将谈及这一问题,或许会出台新的法规,明确监管责任。

*热点五:民族政策*

3月3日,在政协会议开幕式上,中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在大会堂宣布为昆明血案死难者默哀。

3月1日,昆明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导致33人死亡,至少143 人受伤。 中国媒体报道,已经有两会代表表态,要“严惩”和“镇压”分裂势力的恶行,但中国是否会审视自身的民族政策也值得关注。

英国《金融时报》说, 在袭击发生后, 中国在新疆的压制性政策受到质疑。

*热点六:反腐*

每年中国的两会,反腐败都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中国媒体的最新网上调查显示, 2008年到2014年, 反腐倡廉、民生和高房价连续六年来成为“两会“前夕中国网友关注话题的前三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台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反腐败政策和举措,声称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中共十八大以来,已有二十余名省部级高官落马,三万余名中共党员干部被处理。不过,观察人士表示,习近平的反腐能坚持多久令人担忧。

*热点七:雾霾与环保*

北京的雾霾和中国全国各地持续的严重污染问题看来将成为两会的关键议题。实际上,在一月份召开的地方两会中,环保已经成为焦点。资料显示,在目前已经公布的31个省份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仅有宁夏和西藏没有明确提及大气污染内容,其他29个省份均提出治理大气污染,北京市首次将细微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的下降指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热点八:高房价*

与反腐问题一样,高房价连续六年来成为“两会”前夕中国网友关注的重要议题。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在试图遏制房地产市场过热的问题,但收效甚微。有一些迹象表明,中国新政府正在准备新的政策,拉低住宅市场的价格。过高的房价一直令城市居民不满,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这个问题将越来越尖锐。

中国房价影响的不仅仅是开发商,还有商业银行和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最后会拖累宏观经济出现危机,严重时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估计李克强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有关政策。

*热点九: 中日危机*

目前中日紧张关系加剧。 在全国政协召开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再次指责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是“地区麻烦制造者”。“ 两会”通常也是观察中国外交政策走向的地方,各国政府将关注北京是否会调整对日本以及其他跟中国有领土争议国家的态度。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