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或新加坡找一个清洁工的孩子,让他跟西方精英阶层的子女一起参加标准化考试,猜猜谁会胜出呢?根据最新调查结果,西方小孩与亚洲同龄人的差距相当于落后了整整一个年级。自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2001年首次发布全球教育水平调查报告以来,西方家长越来越普遍地感到焦虑,而最新调查结果无异火上浇油。在英国等国家,以前家长们只要看到学校毕业生成绩逐年提高就满意了。但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地球另一端学生的成绩相比较的结果时,许多西方人都大吃一惊。

英国教育部长伊丽莎白•特拉斯(Elisabeth Truss)今年2月底曾率团前往上海作实地调查,希望找到当地学校有哪些可取之处。然而,在政界人士急于复制远东高分国家的成功秘诀之际,他们有可能得出错误结论。与特拉斯在英国诺福克郡(Norfolk)西南选区的学校相比,上海的学校非常不同。但并不是所有这些不同都促成了上海学生的优异表现。有些不相干,有些甚至有害。还有些可能是她碰巧所访问的学校的特质,并不具备代表性。想指出好学校与差学校的不同,并得出你已发现高分秘诀的结论是很容易的,但同样也是偷懒、不科学和错误的。

东亚国家平均测验成绩最高不假,但测试结果也最不均衡。其优等生与差生之间的差距大于其他任何地区。难道为了提高平均成绩,英国的教师们就要去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吗?当然不。并无证据表明,东亚学校成绩的不均衡对提高标准起到了作用。西方国家不应在尚未摸清对手致胜手段之前,就盲目复制他们的方法。

既想提高总体成绩,又想减少成绩不均衡的政策也有——那就是在教育系统引入竞争机制。此举能迫使那些表现不好的学校改进,否则它们的学生(以及经费)将流失到英国的“公办民营学校”(academies)或美国的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等提供商,后一类学校与资助机构之间存在较大的独立性。但是,此类措施仍有争议。辩论的核心往往是,在最重要的学生成就衡量标准上,公办民营学校是否比其他学校表现更佳?

这些争辩没有抓住要点。很难确定一所学校之所以表现突出,是因为它是公办民营学校,还是它的经费更充足,亦或是它所吸纳的学生本身无论在哪儿都会表现优秀?拿少数英国公办民营学校的成功作为实例,并不比盲目复制高分国家的教育方式好到哪儿去。

哈佛大学(Harvard)的马丁•韦斯特(Martin West)和慕尼黑大学(Unviersity of Munich)的卢德格尔•乌斯曼(Ludger Woessmann)都是教育经济学家,二人最近的一项研究突破了上述短期视角,用极具说服力的证据证明竞争是有效的。他们巧妙地引用了一个历史上的意外事件。19世纪时,天主教遭遇影响力危机,因为新教政府设立的学校系统超出了教皇的影响范围。梵蒂冈的回应是,建立自己的学校。这一竞争性学校系统的早期尝试的影响延续至今,其形式就是一种平行的教育体制。

教会在各地的影响力并不均衡。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天主教仍是一股政治势力,教会没必要与政府竞争。在其他一些国家,天主教虽属少数派宗教团体,但信徒数量可观,与公营教育体制竞争的教会学校在这些国家开展得最为成功。韦斯特和乌斯曼发现,梵蒂冈的努力给这些国家留下了一份遗产——学校间的竞争,这些国家的教育水平都很高。即便在计入一些影响成绩的社会经济因素、并据此进行调整后,这种竞争效果依然存在。

有些批评者担心让学校互相竞争会深化不平等。他们认为除非某些学校教育水平过低,否则竞争没有任何意义,再说总会有一些学生无法离开烂学校。但竞争可以迫使落后者改进。事实上,有证据显示,从国际测试看,竞争实际上减少了家庭背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西方学校需要做得更好,但复制高分国家的教育制度并非正道。

注:加布里埃尔·萨尔格伦(Gabriel Sahlgren)为英国经济事务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研究员,朱利安·勒格朗德(Julian Le Grand)为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教授。

译者/曲雯雯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