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壇的青黃不接以及市場的影響,致使Cantopop這幾年死氣沉沉,各唱片公司為殺出血路,大家都不斷地翻炒自家的經典之作,「集體回憶」被sell得有點氾濫,實力歌手也投向了翻唱專輯,或「發燒」圈子的懷抱。在「老屎忽」霸佔的香港娛樂圈,我們急需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從這一層面來講,鄧紫棋的崛起,是值得令人欣慰的;可是她以重唱別人的歌曲才製造到話題,似乎又少了點說服力,況且Cantopop救市的重任,也不能單落在這位國語作品還多過粵語作品的小女子身上。

十多年前,謝霆鋒的《活著VIVA》成為MK代表作,之後有E-KIDS少男舞曲團體的誕生,令MK仔找到代言,在韓流全面襲來的情況下,MK-Pop不失為一個抗衡的音樂類型,它雖讓外人覺得有點「膚淺」,但K-Pop何嘗不是?韓國其實也是一個山寨大國,真正原創性的東西不多(連節日他們都要學中國地過),Samsung參考iPhone/iPad使之業務更上一層樓,K-Pop也是在J-pop與外國舞曲組合文化的基礎上發揚光大。因此,不要由於現在的MK-Pop山寨K-Pop就認為是「可恥」,事實上K-Pop的本質也是山寨貨,只不過人家山寨得更好、模仿改進技術更高,高到他們的Samsung市場占有率能趕超iPhone,K-Pop的受歡迎程度能比J-pop更甚。

香港以前的「造星」業也曾是領先水平,但被韓國「國訓」式的舞蹈肢體,與有計劃、有系統培育出的年輕偶像所反征服,流行文化輸入/輸出嚴重失衡,自己唯有先穩住自己陣腳。受資金所限的MK Group,縱然沒有韓國團體擺出來的那個「勢」,不過若能積極地發掘內在個性,或親近本土樂迷(像Shine與C AllStar),他們亦能俱K-Pop group所缺之優勢。跳唱組合於香港是稀缺品,很多樂迷都應對自家地方能誕生出有特色的舞曲團體如饑似渴,加上「博大精深」的MK文化作基礎,和帥氣的魅力,MK偶像一樣可突出重圍,成為「救市」的主力軍(請不以為音樂膚淺沒人理,豬妹追星是盲目的,「花癡」無底線無極限的她們,可以翻看《來自星星的你》很多遍,只要包裝得好,MK Group都能有其壯大的fans群)。

多些新人出現,才能多些機會,對於幕前也對於幕後,MK Group如得到暢茂繁殖,即管會給Cantopop帶來一定程度的「污染」,總好過現在主流樂壇只有的一潭死水。我相信「帶旺市,做旺場」才俱備進一步發展的資本,有眼光的唱片公司也可以利用興旺的MK-Pop一塊來「補貼」其它少眾或優質音樂的創作與推廣費用,事在人為,關鍵在於人怎操作,MK-Pop的年輕與受市場歡迎的巨大潛能(只是未被挖出來),確是打開快被封死的Cantopop的一個重要缺口。

在90年代初,美國Grunge Style Rock的「入侵」,對當時英國Band壇有過一定衝擊,本土為抗衡它的影響,出現了Britpop新勢力,到1994年Oasis的《Definitely Maybe》與Blur的《Parklife》推出,預告Britpop盛世的到來,令Britpop在全球掀起了浪潮;而剛好20年之後,「MK風」在香港忽然變成熱門詞,「天堂鳥」、Faith與外來幫「拾音社」的冒起,為MK-Pop揭開了新一頁,也為香港流行音樂帶來了話題。但從Youtube上觀看完他們的表現之後,大家都不禁要搖頭,正如MK-Pop教父、E-Kids靈魂人物阮民安(Tommy仔)所說到:「我覺得佢哋可能要收埋多半年至9個月(才好出來),你咁樣都想過骨會唔會過分咗啲?老實講,E-Kids當年都訓練咗4年先出道,最多都係俾人話我哋唔夠靚仔啫!」

或者香港娛樂產業的衰退,真的是跟這城市的「急進」性格有關,很多人成名得快也消失得快,他們想要自己的創作博得關注,便取捷徑,順手拿來地抄襲,或以「低俗」吸引人,就是最容易的「成名」方法。而香港唱片公司缺乏的長期規劃,MK-Pop一旦被捧起,也不會以其取得的利潤、資源去支撐其它音樂類型發展,永遠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他們的死穴,所以流行音樂便當成「快餐」來做,愈來愈多新人沒打好基礎就被帶出道。

MK-Pop生存於這樣的環境下,還是對它不要有多大指望,如此的歌曲遠不能達到「出口」的要求,連「內銷」也成困難,因此獨樂樂不需擔心這些「本地製作」會幫「香港流行文化洗牌,繼而實行文化殖民」,要令Cantopop市場回復生機,倒不如祈求收錄《活佛VIVA》的《罪與佛》大碟能儘快在市面有售更加實際。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