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聖監製的電影《KANO》,搬到了台灣熱血沸騰的立院現場播放,學生看得感觸落淚。

電影是部超級勵志片,講述1931年台灣嘉義一支寂寂無名的少年棒球隊,最後如何打進日本甲子園棒球總決賽的傳奇故事。

叫人疑惑之處在於,這支原來毫無勝算的球隊,到底憑什麼扭轉噩運,反敗為勝呢?電影告訴我們,那就是鬥心、誠心誠意、專注、不怕輸、相信自己和隊友,而且是沒有退路的迎戰,這樣子的話,就能脫胎換骨。

電影主題之一恰是對成敗輸贏的重新思索。

一開始,電影說的那支少年棒球隊,根本就是「未曾贏過」的野雞球隊,但他們只知棒球的樂趣,並有顆不怕輸的青澀鬥心。

這種性格恰恰吸引了日本來的魔鬼教練,而經他的帶領,球隊改寫了自己的歷史:打進總決賽。

有趣的是,他們最後其實還是輸了,拿不到冠軍;但是他們的球技、團結和頑鬥卻贏得了所有人的認同。最後球隊縱然失敗了,但全場觀眾卻熱情高呼球隊的名字:「天下嘉農!」因而,重要的不是那個冠軍獎盃所代表的勝利,而是一種運動員精神的實現,這是一種注入四處見證者心中的普遍嚮往。

換句話,比起一個獎盃,豐厚的運動員精神所意味的總是更高更遠。

以上所述,難道不是也可以用來思索民主運動嗎?一場運動之成敗,最重要的並不在於那狹義且偶然的「成果」(正如電影中的球員最後突然受傷了,這往往充滿變數,更遑論複雜的現實政治),而是得問問那些運動主體,他們是否擁有KANO一樣的精神特質——鬥心、誠心誠意、專注、不怕輸、相信自己和隊友?如果沒有的話,如果運動最終也未能感染身邊其他旁人(覺醒的人會成為未來公民社會源源不絕的力量),那麼成又好敗也罷,或許都不能通過KANO設定的考驗了。

原刊今日明報觀點版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