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0月,毛澤東在黨刊物《共產黨人》上指出:「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直到今時今日,相信這「三大法寶」仍烙印在中共及港共這些建制派人士的腦海中。

「公民提名」的概念在香港社會裡頭已經蘊釀了超過一年,對於部分關心時事的香港人來說,必定聽過這個詞語,甚至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在2013年11月公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62%受訪者贊成公民提名。但根據2014年2月公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只有50%被訪者贊成「公民提名後,提名委員會必須確認提名」和「以三軌提名完整方案作出提名」。當中最令人擔心的是有38%被訪者贊成「提名委員會按照政治準則,如愛國愛港、不與中央政府對抗等,去篩選特首候選人」,比反對比率36%為高。

國家機器與輿論機器連月來不斷宣傳「公民提名違反《基本法》」,香港人被「違法」兩字不斷洗腦之下,導致溫和民主派支持者漸漸抗拒「公民提名」,覺得好像太激進了,中央是不會接受的。隨之而來代替「公民提名」的是「公民推薦」,溫和民主派支持者希望中共能夠接受。

最早提出「公民推薦」的應該是港大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他曾提出在特首選舉首階段引入「公民推薦」制度,任何人獲得最少五十名提委會委員支持,即可成為「申請人」參選。然後,再由提委會「經民主程序」選出特首候選人。

在上星期,「18名學者聯署方案」建議設立「公民推薦」制度,任何人取得最少約7萬名(全港選民的2%)、最多約10萬名選民(全港選民的3%)的推薦之後,再獲最少八分之一提委會委員提名就可正式成為候選人。

「公民推薦」與「公民提名」在本質上有極大的分別,連「公民提名A貨」都不如,只能比喻成CCTVB的「山寨劇集」,不能被混淆。在「公民推薦」方案,提名委員會掌握了唯一和最終的決定權,去決定誰能夠入閘、誰不能夠入閘,那麼「公民推薦」程序最終只會淪為花瓶。再者,對中共來說,八分之一提委會的門檻太低了,所以中共才會提出「機構提名」之說法,入閘門檻要過半數提委會,其客觀的結果是,中共不喜歡的泛民人士最終也會被提委會篩走。

昨日,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開腔回應「18名學者」提出的「公民推薦」方案,認為並無違反《基本法》,方向跟政府一致,無疑是為溫和民主派的「公民推薦」給了一個大大的「Like」。筆者估計,未來的政改話語權爭奪戰,將會是「公民推薦」與「公民提名」之爭。在未來,將會有更多建制派人士表態支持「公民推薦」,政府和建制派人士將會合力借助「公民推薦」打壓「公民提名」,以及用作統戰泛民的工具。

政改方案是要經三份之二立法會議員通過的,加入「公民推薦」這個花瓶若果成為中共的政改方案的大方向,那麼建制派議員大概也會接受,重點是提委員的提名門檻為何,傾好了,然後再拉攏大約四名泛民成員,游說他們泛民也有機會入閘,拉他們支持「公民推薦」。

建制派人士和被統戰的溫和民主派人士,將會利用「公民推薦」去瓦解「和平佔中運動」。只要當「公民推薦」獲得一定數量的佔中支持者支持,就能夠在5月6日佔中DDAY 3中成功出線,成為電子公投的三個方案之一。到了6月22日電子公投,由於全香港市民也可以投票,建制派亦可以暗地裡動員人投票支持「公民推薦」,讓「公民推薦」方案勝出其實不難。

一旦「公民推薦」方案在電子公投中勝出,估計佔中運動就會分裂,因為進步民主派人士一定不會認同佔中運動的訴求是為了爭取「公民推薦」方案,會另起爐灶。同時,香港政府也會在第二輪的政改諮詢,交出一個類似「公民推薦」的方案,然後就不用「佔中」,政府亦有信心夠票在立法會通過。為了「公民提名」而作出公民抗命的人士將被社會和輿論邊緣化,由於人數不多,政府有信心能成功打壓他們。結果,香港人就要接受一個由中共篩選的普選方案。

總結一句,如果你是追求民主普選的話,請向你向朋友解釋「公民推薦」和「公民提名」之間的分別,為何前者是不能夠接受,絕對不能夠被「公民推薦」成為民主派人士的主流,絕對不能夠讓上述的「預言」成真,否則香港人就要接受一個由中共篩選的普選方案。

相關新聞: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1107/-2-3109925/1.html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213/1862416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08/18683040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