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通識科試卷,應該是走向平穩的一屆。可是我看法跟其他人不太一樣,不是一面倒的認為今次試卷的出題理想,就先談卷一資料回應題。

一如既往,三題中總有一題是政治題,而佔分通常較重。過往政治題就出過政黨和拉布(議會抗爭)這些範疇,今次就出了直接行動方面的題目。而另外兩題則分別是成年人飲酒問題和風力發電。整體來說,卷一的答題方向多以資料為主,而資料的可引用度比過往兩次公開試為高,考生應該更易掌握

第一題:

(a) 由資料A的兩幅照片所顯示的訴求來看,指出及說明香港政府管治香港的兩項困難。(4分)

(b) 資料B反映香港社會有哪兩個核心價值出現矛盾?這兩個核心價值的矛盾引致的後果是否日趨嚴重?參考資料B,解釋你的答案。(6分)

(c) 「透過示威遊行表達訴求有助提高香港人的生活素質。」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看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8分)

政治題一向都是分高低的,但今年又有點爭議,源自於第一題資料A。第一題資料A當中的大banner上的圖示和圖內的標語口號都被刪去,惹來不少批評,指考評局河蟹政見。當然,甚麼人就看到甚麼,另一邊廂,「挺梁」的人又會說考評局刪去他們的口號。因此,為了保持持平中立,刪去不必要的資料(但他仍保留了行騙長官下台、不要騙子政府之類的語句,可見不一定先基於政治自我審查),以避免替某些組織(如整份通識卷都是以某團體來代替團體名字)宣傳,是可以理解的。從考試的角度而言,(a)的問題是需要引用資料A照片的訴求,來回答當中反映的政府管治困難,而雙方的圖示都出現梁振英或其他訴求,容易誤導考生至另一個方向,因此刪去這些標示,令題目更聚焦,這亦是可理解的。

回到題目,第一題(a)最主要的答題重點是圍繞社會分化和政府認受性問題。學生就應引用資料上的口號,說明上述的管治困難,如從「挺梁」和「倒梁」口號推論至兩個陣營的對立(故勿論「挺梁」是真心還是假意),亦可從「倒梁」口號中的「普選」、「民怨」、「行騙」帶出政府因誠信和民意認受不足,導致現時的認受性問題。

至於第一題(b),我認為此題目有點頗為粗疏,現時香港核心價值根本就是眾說紛揉,沒有一套客觀的定義。若這題是要求同學找出兩個核心價值的矛盾,也許只是民主、自由、法治這些核心價值。最直接的答法,就是自由與法治之間的衝突。這條題目若要擺脫政府和「愛港之聲」一如既往的論調確實有點困難,不過也機會發揮的。首先就要引用資源B,指出有人被檢控的公眾活動比例持續上升,再引伸出自由和法治價值出現矛盾。即使自由與法治的兩個價值出現矛盾,令激烈的社會行動增多,但這是因政府認受性不足,市民與政府互不信任所致。而在這種氣氛下,加上政府認受性仍然相當低,激烈行為只會愈來愈多,最後後果當然會愈趨嚴重。(可以說政府的施政會相當困難,而每項政策措施都會陷入誠信爭論之中等論點。)

到(c),生活素質(或質素) 有一些主要的標準,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到最後要扣到透過示威遊行能否改善市民生活,討論示威遊行對市民不同方面生活的成效。資料C就有不同方面的事件,如社會方面就有「標準工時」、「退休保障」,政治則有「真正普選」,經濟則有「輸入勞工」,環境則有「擴建將軍澳堆填區」、文化則有「免費電視發牌」,學生只需依據以上各項方面,評估和闡述遊行示威對改善市民生活質素的成效,就可奪取較高分數。這條題目的變化不大,只是考核同學對社會直接行動的看法和掌握而已。

第二題:

(a) 「風力發電的代價超出其好處。」資料A、B及C是否支持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8分)

(b) 若把資料C中某關注團體的兩項提議逐一與興建海上風電場比較,你認為對香港來說,這兩項建議是否分別優於興建海上風電場這個選擇?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8分)

至於風力發電一題,出得尚算「大路」,且風力發電也是堂上經常談的課題。這題(a)最主要考核同學能否從資料中得出問題中的推論,當然要善用風力發電與其他能源組合的比較,風能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本身的發電和減排效能,基本引用足夠資料作佐證已經可以。

而(b)則要求同學以興建風力發電場和向大陸購買核電、政府對市民的節能教育,比較前者跟後兩者的成效。這題題目要求比(a)高,需要同學以不同角度分析。在向大陸購買核電這個方面,同學可以以核電的效能、成本,以至向大陸輸入能源的一些影響(如政治自主性、民意的反對)等方面著手,與興建風力發電場比較;而在節能教育方面,同學則可以從源頭減排、成效等方面跟風力發電相比。

第三題:

(a) 描述資料A顯示的香港成年人暴飲模式。(4分)

(b) 你在(a)題描述了香港成年人的暴飲模式。利用資料B,說明哪些因素可能導致這暴飲模式。(8分)

這題題目針對的是飲酒問題,較為少見,但這題題目是三題中難度最低的一題。題(a)最主要是數據比較,指出25-34歲的年齡層暴飲比例最高,而年齡較大的暴飲者比例較低,而男性暴飲者比例剛高於女性,總結出這樣的暴飲模式。而題(b)則是要求同學參考資料B回應資料A的可能成因,例如工作因素、與朋友交際,以至捍衛自我形象、自尊感等等。這題目相對簡單,不詳細說明了。

在題目以外,我想批評通識者也好,支持通識科的人都好,都應該想清楚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想要甚麼樣的教育?公民教育早就已經以國民身份為主調,民主、人權教育,以至正常的性教育,早已被抽離在外。中國歷史就沒人去好好處理課程問題,早期的本土歷史則落入歷史科中,香港的歷史則不在課程之中。現時唯一可以處理到民主、人權教育,以至本土歷史、社會發展的科目,就是通識教育科。當然,若課程學制能重新洗牌,進行科目的整合,可能通識科的價值亦會失去。但現時為止,通識科公開試出政治題就被人說是「河蟹」、緊隨官方論調,公開試沒有政治題就是完全的去政治化。現時我們心目中想要的通識科,或是教育制度、考試制度是應該如何呢?這倒是一個有趣的課題。

不過,現時來說,今時今日政治題的風波都是可以理解的。也許有些人是捕風捉影,反應過敏,但歸根究柢,都是源自於對政府的不信任,尤其是中共的意識形態的滲透令人無時無刻都提心吊膽。最後,也是政治的事。

關於生活素質與質素的爭論,請看古德明一文,而我基於廣東話發音的緣故,習慣使用質素一詞。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