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放了兩年水,今年終於不再放水,程度切合一個考大學的考試。我記得當年應傳媒邀請做卷,記者說:「其實真係唔使讀書㗎喎,有common sense都做到。」對的,可惜common sense is not that common。對比起高考,通識卷其實淺了很多。別忘記,這不是我們這些老鬼年代的「會考」,我們當年的會考不是大學入學試,但今天的文憑試卻是大學入學試,怎會容易呢?

說回今日的卷一,我認為完全做到「分高下」的鋪排。一份好的試卷不能以「容易」或「困難」來二分,而一定要考出高下範疇——弱的學生低分,中游的學生合格以上,強的學生最高分,當中不存在「符碌」就最好。以這個標準觀之,卷一完全做到。首先,第三條有關個人成長的題目最為容易,數據分析簡單,考的全是「從文字找線索再推論」,並不困難,只是題材較偏。不過在本人任教通識的日子,其實見過坊間有類似題目,但考評局把題目改得更好。

第二條有關風力發電,涉及的分析較深,是中等難度題目,所涉議題大眾未必有興趣,不贅。

大家當然最關心的是第一條。每年的政治題都是「分高下」的,雖然很多考生叫苦,但本人樂於看到這種題目,因為可以令學生付出「不關心政治」、「我討厭政治」的直接代價。這條題目,王苑之做一定仆直,但一定考不到張秀賢、黃之鋒之輩,而香港越來越需要的不是供人觀賞的花瓶,而是眾多熱情的磚瓦去改變世界。

今年很多人猜當局出佔中,如果是我的學生,一定知道我說過很多次「佔中極難考,而且太熱」。佔中是最極端的公民運動,而單是八、九十後社運這類議題還未考,何必考最高層次的佔中?選示威遊行來考就正路了。

先說(a),這種截然相反的比較,在高考時代已出現過(2004年試卷,當時長毛還很年青):

1_6WRvo_600x0 (1)

我認為通識科是好的(你想想甚麼人在倡議反通識便知道),但關鍵是當局能否一如以往,不審查題材。很高興,當局還沒有(未來則誰也說不準,這是CY時代啊)。這一條推論最難,因為當中的困難相對隱晦,「行騙長官下台」、「不要騙子政府」以及「立即普選」其實隱含了「沒有普選,政府得不到認受性」這個困難,但究竟有多少學生明白民主普選的真義?明白政府認受性的重要?看來大部分學生都只懂答「不和諧」、「各持己見」甚至「太多示威」等泛泛甚至錯誤之見了。

順帶一提,很多政治背景人士愛抽文憑試水,例如一條「必要的沉默」的故事題是植入了維穩意識,然則這一條則植入了「行政長官是行騙」這個意識,考評局都算「持平」了!

(b) 涉及的推論,包括概念部分和數據部分。核心價值自然是表達、示威的自由,以及公眾秩序和法治,但恐怕弱的學生連這一步都做不到,概因他們對政治社會參與認識太少或拒抗認識。至於當中的矛盾是否日趨嚴重,其實這是考學生如何用數據說話,如果單以宗數來看,數字增加了很多,但如果以百分比來看,其實上升不多(因為公眾活動增加了很多)。但這只能從「量」方面入手分析,沒有從「質」考慮,學生要論證一點:「公眾示威遊行的檢控即使稍微上升,是否後果嚴重(已嚴重威脅表達自由)?」有些事情不能單用數字少去理解其嚴重性,例如假設2014年大亞灣輕微核事故是3宗,但過往十年平均是五年1宗,你驚唔驚?

至於(c)應該屬「攬住一齊死」的題目,因為要論證得好非常困難。如果你參考資料C,又對議題熟悉的話,你會發現幾乎所有公眾活動訴求都得不到政府回應,以此推之,無助;但如果論及香港沒有建全的政治參與機制,遊行示威至少可以引起社會廣泛討論,例如堆填區、普選、東北發展、電視牌照等問題都引起廣泛關注,則遊行示威表達訴求有效。遊行示威只是表達訴求的手段,而一定不會即時改變結果,以「表達訴求,引起關注」這個目的而言,是有助提升生活質素。

(C)寫兩邊都可以,但兩邊的論證要求都高。而且只有8分,恐怕考生還要「盲目」寫大篇駁論。但如果某些考生一味寫「遊行示威破壞和諧所以大程度降低香港人生活質素」,則可以休了,因為遊行示威如呼吸空氣的西方國家不見得生活質素低,而沒有遊行示威的中國和北韓不見得生活質素有多高!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