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見青青子吟君一雄文《學術說「腦殘」》(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2332),作者文中所謂三成簡體字自古有之,中共文字改革較為成功等說,恕我不敢苟同,乃粗屬一文,與作者相榷。

簡體字中的古字,正反映簡體字的一大問題:破壞系統。首先我們要問的是:為何那些是古字?既為古字,且又要政權「重新推廣」,足以證明這個字起碼都有幾百年沒有人用;也就是說,這個字早就被古人放棄了。放棄這個字的原因,也不難懂:不好用就不用,就那麼現實。為甚麼不好用,原因可以是千奇百怪,但至少有一種可以肯定的,就是:此字不好認、易生歧異,便應廢之。

簡體字裡,就有不少這種「廢古字」。例如「從」的簡體字「从」,古人早就廢棄不用,只在印行字書時還會用「从」來表達字的形符是甚麼。日常使用,早就改成从辵从的「從」字。又如「網」的簡體字「网」,固然是古代的寫法,但古人早就嫌「网」太不好認,先是加上聲符變成「罔」,繼而再加一個形符變成「網」。類似例字,不勝枚舉。那麼從古人的字紙簍裡將這些棄字翻出來用,到底對今人有何益處?中文字歷經數千年發展,形成一套部首系統、形聲系統,多少也是與這種「字型繁化」相輔相成的。這種繁化的古字,令數萬個中文單字構成一套識字系統。貿然恢復古字,不就是破壞系統嗎?中文字本就難學,正是中文字的固有系統,一直協助小童與外國人學習中文字(另外拙文《利瑪竇學中文》: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1064)。

退一萬步,不講系統,縱然民間有草體、簡體出現,大家都明白甚麼字型才是「正經」的,鮮少會將「电」、「无」這等棄而不用的古字寫在公文上,何況是民間生成的俗字「鳮」?簡體字另一為人詬病處,就是這種「又」、「乂」怪字。即使古已有之,也是難登大雅之堂。即使可以考證到原來字已出現過千年,也改變不了「又」、「乂」怪字不正式的內涵。考亦無謂,何用再證?

作者文中另一觀點,就是說簡化字改革算是成功。恕我直言,我一看此觀點,即大笑三聲,難以言語。說到底,講簡化字改革成功,不就是因為他們先將字簡化了再去普及教育嗎?為甚麼不先普及教育再去簡化字?數十年前,大部分人都只能學到簡體字,根本就無從比較、無從選擇。古代各種棄用文字,無不是被政治打壓起碼幾百年才真正棄而不用(北歐如尼字母便是最好的例子)。要用上幾百年,便是因為使用人群習用已久,非要十數代人才能將文化消滅;反過來說,秦篆敵不過民間習用的隸字、隸字又敵不過士人時尚的八分體。那麼,簡體字是怎樣成功的呢?無非是「農村包圍城市」,由一大堆沒學過繁體字的人包圍學過的人,順道政治打壓下反對者。要是如此行,簡體字還不能成功,那才奇怪了。這也是與文字自然發展完全無關,反對這種文字,更是基於學術立場,與政治立場可以是毫無關係!

簡體字毫無章法,難看難讀又難學,是公認事實。兩個月前網上一文《台灣必須在國際教學市場上打敗簡體字,沒有藉口》(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6136/)更是直接道出簡體字有多無謂、無用。簡體字豈止是無謂無用,推廣簡體字,更是對華人文化的一大危害!難道這就必然與政治立場有關嗎?既然青青子吟君要以學術說事,為何要泥於那一點半節小學工夫?又何須妄言政治偏見?「農村包圍城市」的推簡策略,正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天天實行。華人傳統最後一點薪火,已是危在旦夕。既然君要學術,便更要看透肌理、綜觀全局;微枝末節,何用道哉!

(按:筆者固明「堅尼地城」地鐵書法並非簡體字,也無意費墨重提各項認同青青子吟君的觀點。故該等事實,也請讀者一觀青青子吟君之文。一絲不苟,向是為學之基。)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