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反服貿學運後第一個與習近平會面的台灣政治人物,宋楚瑜此次大陸行引發極大的關注。雖然宋楚瑜表示此行無關選舉,但年底七合一選舉將屆,後年年初又有更重要的總統、立委大選,能否趁此機會重新出發,讓親民黨重回政治舞台,恐怕是宋楚瑜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場抗爭,暴露兩大黨都無力迅速回應民意的真相。因此不管藍綠,都有不同勢力想搶占「大藍」國民黨和「大綠」民進黨的政治板塊。綠營內部有以林義雄、學運學生為首的「第三勢力」呼聲,藍營內部則有新黨先站出來對抗社運和學潮。

而宋楚瑜所代表的親民黨,在事件中的角色頗為尷尬。過去幾年,雖然仍稱為「泛藍」,但更多的時候,親民黨的立場是選擇和民進黨站在一起。這當然顯示親民黨想要「建立品牌形象」的企圖,但本來應該「左右逢源」,卻逐漸變成「左右為難」,反而漸漸失去了自己應有的角色,逐漸被邊緣化。

習近平此時與宋楚瑜見面,很大一部分是對岸希望瞭解「除了藍綠以外的台灣民眾聲音」。宋楚瑜是否真的能代表這種聲音,或許見仁見智;但至少在對岸或者台灣一部分人心中,宋楚瑜在「觀察民意」有其獨到的見解。而未來親民黨是不是能把握這個形象,製造「再出發」的契機,將是關鍵。

但不管路線怎麼走,親民黨最大的問題,仍然是「人才斷層」。過去驍勇善戰的橘營立委,多半不是成為國民黨的股肱,就是逐漸淡出政壇。地方層級可能還可以拚一些席次,但到立委採單一選舉,面對大黨夾殺就捉襟見肘了。

以目前的藍綠對峙格局,親民黨不管怎麼變,突圍的可能性不大。比較可能的發展,一是親民黨結合其他藍綠以外的力量,籌組另一股「第三勢力」;而是宋楚瑜以自身為槓桿,在藍綠、兩岸間扮演一定的角色,讓親民黨能持續曝光。

對民進黨而言,親民黨宋楚瑜是可以「裂解」泛藍的棋子;但或許國民黨應該深思,為什麼會將親民黨「推向」另外一邊,甚至坐視宋楚瑜這樣的幹才坐冷板凳至今。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